美媒彭博社爆料,德國政府已經在更換中國通信設備的事情上松口,并且計劃動用公共資金,為德國電信以及其他電信運營商提供“補貼”,具體細節還在討論當中。
替換設備的成本預計在20億歐元,折合成人民幣大約165萬元。
這個事情,顯然是有些不尋常的。
一向注重財政紀律的德國,竟然要自掏腰包推動這項備受爭議的計劃。
![]()
更耐人尋味的是,去年7月,德國三大運營商剛與政府簽署了設備使用協議,當時各方都表示將按部就班推進工作。
可不到現在,德國總理換人,政府態度大變,準備用納稅人的錢來加速進程。
表面看,這是一項技術更新計劃。但細究起來,事情遠沒有那么簡單。
德國5G網絡建設本就面臨困境。
最新數據顯示,德國部分鄉村地區仍然缺乏穩定信號覆蓋,城市區域的網絡延遲問題也亟待解決。
在這個時候大規模的更換中企通信設備,只會讓本就進展不順的網絡建設雪上加霜。
但德國政府寧愿打破財政紀律,也要加快推進這項計劃,這背后,究竟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原因?
![]()
其實說白了,就是被美國和歐盟的施壓給逼得沒辦法了。
默茨上臺才半年時間,他要想把這個位置坐穩,就必須在一些問題上做出抉擇。
為了打壓中國企業,美歐近些年在輪番敲打各個國家,要求他們將中企設備排除在外,德國也不例外。
但德國運營商們對此事并不贊同,因為中國企業是在用實力說話,性價比更高的產品更受這個本土運營商的青睞。
所以現在德國政府打算用錢“收買人心”,用所謂的補貼推動他們加快更替中企設備。
可問題是,這些錢,是德國納稅人的錢。
德國政府這樣隨意挪用,德國民眾答應嗎?
而且這些錢,真能順利到德國運營商手中?
![]()
即便前邊兩個問題都解決了,一次掏出165億元的德國,國庫還能撐多久呢?
當前俄烏沖突持續,能源供應問題一直困擾著歐洲國家,便宜的俄能源不能買,只能花大價錢去買美國的東西。
同時歐洲國家還得承擔援烏的重擔。
再加上特朗普上臺掀起的“關稅風波”,歐洲國家的經濟普遍面臨挑戰。
在這個時候,德國政府大動干戈,對中企下手,注定會賠了夫人又折兵。
要知道,2025年第一季度數據顯示,中國重新成為德國最大貿易伙伴。
德國汽車廠商仍在加大對華投資,機械制造等傳統優勢產業也繼續深耕中國市場。
![]()
一邊在通信領域加速“去中企化”,一邊在經濟領域繼續深化合作。
這種矛盾的選擇,德國能堅持多久?又能得到什么?
更值得一提的是,這項計劃出臺之際,德國正在積極和中方聯系,籌備德國總理默茨訪華的事宜。
如果這項設備更換計劃真的實施,必將對雙邊關系產生直接影響,那到時候,默茨的訪華行程還能繼續嗎?
本身前幾天,德國外長的訪華計劃就出現了變數。
啟程前夕,他在公開場合對臺海議題大談特談,而且口不擇言。
隨后就傳出他要推遲訪華的消息,德國外長也因此在國內飽受批評。
![]()
現在主角換成默茨,德國內部又會作何感想呢?
德國企業很清楚,保持對華關系穩定才是他們繼續做生意賺錢的保障,現在德國政府計劃強行更換中企電信設備的行為,一定會把事情全都搞砸。
這165億的設備更換計劃,看似是個技術問題,其實早就成了德國外交走向的試金石。
在數字化建設本就滯后、財政壓力日益增大的情況下,德國選擇此時推進這項計劃,背后的政治考量已經再明顯不過,這就是他給歐盟和美國遞交的“投名狀”。
如果默茨真的想要訪華,那相關安排必將籠罩在這個決定的陰影之下。
![]()
說到底,德國接下來能否在技術安全與經濟利益之間找到真正的平衡點,不僅考驗著政治智慧,更將決定德國在未來國際格局中的位置。
畢竟,在國際關系中,每一個選擇都要付出相應的代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