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3日,德國總理默茨宣布了一項讓歐洲政壇炸鍋的新政策:敘利亞難民是時候回家了。如果不主動回,那就請強制離開。這是涉及超過70萬人的一次制度性“回遷”,德國曾是敘利亞難民最堅定的庇護者之一,如今風向一轉,難民成了“負擔”。
這場轉變背后不只是德國國內的民意壓力,更牽出一連串經濟賬、人道主義尷尬,還有地緣政治的再平衡。政策一出歐洲嘩然,敘利亞更是陷入兩難。
那么,這一次德國是真的下定決心,還是又一次政策“試水”?
![]()
從“我們能做到”到“你們該走了”
2015年,默克爾一句“我們能做到”,讓德國成了敘利亞難民的首選目的地。那時候,戰爭席卷敘利亞,炮火、饑荒、極端組織輪番上陣,成千上萬的人背井離鄉。德國敞開大門,接納了超過百萬難民,一度被稱為“歐洲的人道主義燈塔”。
但接下來的幾年,現實很快打臉了理想,由于安置資源緊張、語言融入困難、社會沖突頻發,各州政府開始“吃不消”,民眾情緒也逐漸轉向。
![]()
2015年科隆跨年夜的性侵事件,成了社會認知的分水嶺,極右翼勢力借機上位,“選項黨”支持率持續走高,德國政壇從“歡迎”走向“警惕”。
此后十年,德國政治逐步右傾,2025年,默茨政府正式宣布:戰爭已過,敘利亞安全局勢“已有改善”,難民庇護理由“不再充分”。這話說得不重,但意思很明白,德國不再是永久避風港。
根據參考消息網的報道,截至2025年8月底,在德國居住的敘利亞人超過 95 萬,其中大部分為2015年后抵達。而根據德國內政部的重新評估,這些人中超過七成“條件已不符合繼續庇護”,需要啟動遣返程序。
![]()
經濟和政治的現實,讓德國不再“講情懷”
德國政府其實也不是一拍腦袋就做決定,這幾年,德國自身的經濟環境也變得艱難。能源價格飆漲、制造業外遷、財政赤字擴大,讓各州對“財政包袱”問題越來越敏感,每年用于難民的財政支出高達數百億歐元,地方政府叫苦連天。
住房壓力是第一個爆點,房源緊張已成全國性問題,柏林、慕尼黑等大城市的房租漲幅驚人。很多德國本地年輕人抱怨連廁所都租不起,難民卻能在政府支持下獲得基本住房保障,情緒自然難以平衡。
![]()
醫療、教育資源也一樣,校車不夠、醫生排隊、急診爆滿,很多城市的市政官員都公開表示,“資源已逼近極限”,而這些問題直接轉化成了政策壓力。
德國財政部的一份預算報告干脆了當地政府的痛點:繼續維持當前的難民安置體系,每年將耗費相當于一個中型聯邦州的財政支出,這在經濟下行期,簡直是“不堪重負”。
于是,默茨政府開始講“經濟理性”,不再執著于政治正確。一句話:理想是好事,但不能讓納稅人永遠買單。
![]()
和敘利亞“談判”,也是一場地緣賭博
要遣返這批難民,德國得先搞定敘利亞,但這不是當年的敘利亞了。敘利亞的領導人已經換了,現在的領導人是艾哈邁德?沙拉(化名朱大帥),雖說在國內相對穩定,但在國際上仍然“身份尷尬”。
德國政府試圖通過外交途徑達成“遣返合作”,默茨在5月邀請朱大帥訪柏林,雙方就難民回國“安全保障”和“接收機制”進行了閉門會談。外界普遍認為,這是德國首次對朱大帥政權“實質性接觸”。
![]()
這也是一場平衡外交。一邊是歐盟內還未統一的對敘政策,另一邊是美國仍未松口承認朱大帥的合法性。而俄羅斯在敘利亞的軍事存在依然不容小覷,德國此次操作也要避免與莫斯科“撞車”。
不過,德國政府的態度很明確:只要敘利亞局勢相對穩定,遣返就可以開始,哪怕這意味著和部分歐盟政策“保持距離”。
這其實也反映出德國外交的實用主義傾向越來越強,地緣政治不再“理想主義當頭”。
![]()
遣返不是說說而已,問題卡在“怎么操作”
政策定了,現實卻沒那么簡單,首先是法律層面。按照歐盟的《都柏林條例》,遣返必須確保“返回國的安全性”。而德國憲法法院在過去幾年里多次強調,不能將難民送回“存在酷刑或迫害風險”的國家。
這就需要德國對敘利亞的“安全評估”具備說服力,但問題是,敘利亞各地局勢不一,庫爾德控制區、政府控制區、伊德利卜等地情況千差萬別,根本沒法一刀切。
![]()
再來是技術操作,身份核查是頭等難題。很多難民當年入境時沒有完整證件,或使用假身份。要想遣返,必須搞清楚“你是誰”“你來自哪兒”“你該去哪兒”,這可不是幾臺電腦能解決的問題。
敘利亞方面也不是來者不拒,朱大帥政府雖然表態歡迎本國公民回歸,但前提是“有秩序、可控”。換句話說,德國不能一股腦地把人“送回來”,還要配套安置資源、基礎設施、就業援助等保障機制。
聯合國和世界銀行的評估指出,敘利亞目前的基礎設施還遠未恢復到戰前水平,大規模接收難民返鄉,可能引發新的社會不穩定。
![]()
難民不是一個國家的事,穩定才是區域剛需
德國的決定,對整個中東地區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敘利亞周邊國家像約旦、黎巴嫩早就承壓多年,這些國家的難民營早已接近飽和。德國的遣返計劃一旦啟動,可能加劇地區壓力,甚至引發第二輪“二次流動”。
黎巴嫩經濟本就脆弱,不少敘利亞人從德國回不去家鄉,可能轉而流向這些鄰國。這對本已千瘡百孔的黎巴嫩社會來說,簡直是“雪上加霜”。
![]()
約旦方面也公開表達擔憂,稱地區穩定不能僅靠“西方國家單方面處理難民”。而難民問題如果處理不當,會進一步激化中東的宗派矛盾和經濟資源爭奪。
這也讓人重新思考一個問題:難民政策到底是人道主義問題,還是地緣政治問題?或許兩者早已糾纏不清。
再見不代表回家
![]()
德國這次政策轉向,說到底是現實往前推了一步,人道主義的余溫沒跟上。敘利亞難民何去何從,不只是德國一個國家的難題,更是真正的國際議題。
這些難民所代表的是一個個家庭和命運,而當政策開始下沉,誰來兜底,誰來協調,誰來承擔后果,這才是接下來值得全球認真面對的問題。對德國來說,這場“告別式”不見得體面,但已是無法回避的決斷。
信息來源:
默茨:德國將開始遣返敘利亞難民
2025-11-04 21:50·參考消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