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美軍持續推進“聯合全域作戰”(JADC2)戰略構想,力圖打破傳統軍種壁壘,實現海、陸、空、天、電磁和網絡空間的深度融合與信息共享。在這一背景下,如何構建一個跨域、高效、低延遲的作戰網絡體系,成為提升美軍戰場決策速度與打擊能力的核心方向。考慮到第五代戰斗機F-35在隱身性、傳感能力和數據處理能力上的優勢,美軍正基于“九頭蛇”(Hydra)計劃與新型吊艙的研究,推動其與現役F-15、F-16等第四代戰機之間實現互聯互通,打破代際孤島,構建以前沿感知-快速回傳-遠程打擊為主軸的多域殺傷網,以強化其在西太平洋等潛在沖突區域的整體作戰優勢。
一、基于開放系統網關(OSG)的五代機互聯
美軍近年來基于“九頭蛇”(Hydra)計劃,圍繞利用機載開放系統網關(OSG)有效載荷實現不同五代機之間的通信展開了研究與驗證,旨在于通過擴展安全的連接路徑和實時連接,大幅提升其作戰速度與效率。
(1)技術原理
OSG有效載荷主要裝備于U-2偵察機,充當不同機載數據鏈之間的“翻譯器”,如整合F-35的多功能高級數據鏈(MADL)和F-22的飛行中數據鏈(IFDL),實現五代機之間的互聯通信,并利用企業任務計算機2(EMC2)鏈接傳統空中平臺與地面用戶,利用U-2的視距(LOS)和超視距(BLOS)數據鏈功能實現跨平臺數據共享,具體如下圖所示。
![]()
并且OSG支持通過Link 16傳輸信息,使F-22、F-35的數據能夠共享給F-16C/D、F-15E、F-15EX等四代機,提升整體戰場態勢感知。通過戰術目標網絡終端(TTNT)數據鏈,OSG還能將F-35偵測到的導彈發射信息傳遞給美國陸軍綜合作戰指揮系統(IBCS),由IBCS協調愛國者防空系統進行攔截。
此外,該型OSG有效載荷并非專為U-2設計,也可裝備于其他機型。
(2)技術驗證
在此僅基于公開資料對2021年以來OSG的相關技術驗證展開研究。
2021年,美國國防部與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利用裝備OSG的U-2偵察機,通過F-22的IFDL與F-35的MADL,將1架F-22與5架F-35連接,實現飛機與地面節點之間的數據共享,目標軌跡則通過U-2傳輸至飛行員顯示器。
![]()
基于搭載網關的U2的海、陸、空、天跨域信息共享構想視圖
2024年12月1架從洛克希德公司位于德克薩斯州沃斯堡的工廠起飛的F-35通過OSG與英國指揮和控制系統共享實時機密數據,實現F-35首次與非美國C2系統的互聯。
2025年5月丹麥F-35戰機從美國德克薩斯州沃斯堡起飛,利用基于OSG開發的DAGGR-2系統,通過商業衛星跨洋實現與丹麥Skrydstrup空軍基地指揮中心的安全高效機密數據共享。
綜合分析可知,美軍借助OSG及其衍生系統DAGGR-2,推動了其利用五代機與盟友平臺間跨國界、跨平臺的實時數據共享與指揮控制能力,有助于增強其作戰系統的互操作性和協同效能。并可能通過F-35等先進戰機與多域指揮控制系統的無縫連接,突破傳統通信壁壘,實現海、陸、空、天、電磁等多域信息的快速融合與傳遞,為構建多域制勝殺傷鏈提供關鍵支撐。該能力將助力其盟軍實現“感知-決策-打擊”閉環的高速運轉,提升聯合戰場態勢感知和快速響應能力,增強在復雜和動態戰場環境中的整體作戰效能。
二、基于新型瞄準吊艙的多平臺遠程打擊整合
2024年,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推出的新一代狙擊手瞄準吊艙(Sniper ATP-X),在保留原有光電/紅外跟蹤功能基礎上,還具備用于高分辨率顯示的數字視頻接口、通過高級處理器實現的人工智能跟蹤算法,以及用于網絡化瞄準解決方案的移動自組織網絡 (MANET) 無線電等最新增強功能,可實現F-35與F-16等不同代次戰機,以及地面與海上平臺之間的安全數據互通。這標志著非隱身四代機首次依托該型吊艙,具備在戰場環境中參與高安全級別數據共享的能力。
其主要技術特點包括:
兼容F-35的MADL數據鏈協議:允許非隱身戰機接收F-35傳感器數據;
集成MANET無線電:構建可擴展、加密、高度彈性的戰場信息網;
支持與地面C2系統、遠程火力平臺(如高機動火箭炮系統(HIMARS)交互,實現“空地一體化”火控數據傳輸。
由此可知,戰時美軍可通過將多架配備新型狙擊手吊艙的四代機(F-16)相連接,與F-35配合打造多域殺傷網,如下所示。
![]()
基于F-35與F-16的多域殺傷網示意圖
2025年6月該型瞄準吊艙與70毫米先進精確殺傷武器系統(APKWS)Ⅱ火箭彈配合使用時,通過隔振光學基座提供穩定的激光制導,在測試中展現了優異的精度和準確性,并展現了其應對無人機系統的能力。并且該組合已被美軍部署于中東地區的F-15E戰機上,這標志著該型瞄準吊艙的任務角色正由制導工具向多任務傳感器節點拓展。
三、F-35主導的多域殺傷網作戰模式想定
在此結合機載開放系統網關(OSG)、新型瞄準吊艙技術,圍繞五代機F-35主導的可能運用的多域殺傷網作戰模式展開研究。
(1)作戰想定
在此假定地區沖突升級,美軍需在對手“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環境中先行摧毀防空雷達、導彈陣地等高價值目標。而其傳統聯合作戰模式難以在短時間內完成情報感知與火力部署,亟需構建“跨平臺、跨域、快速打擊”的殺傷網絡。
(2)作戰流程步驟
假定整個作戰過程中,美軍主要運用了F-35、F-16(搭載了新型瞄準吊艙)、U-2(搭載了OSG)、HIMARS、IBCS指揮系統這些作戰平臺與系統,作戰流程步驟如下圖所示。
![]()
結合前文與上圖可知,F-35五代機主導的多域聯動亮點在于:
其一,五代機與四代機進行了代際融合,四代機F-16作為中繼節點助力美軍擴展了數據鏈延伸與網絡冗余。
其二,F-35與HIMARS構建了“前端感知–后方打擊”的遠程殺傷模式;
其三,實現了跨域連接,即信息通過U-2衛星鏈路與陸/海軍陸戰隊平臺共享,進而提升整個戰場態勢感知。
基于此,美軍可能大幅壓縮其決策時間,并且F-35無需受限于其自身的彈匣深度,可通過“遠程引導”其他平臺攻擊目標,提升其穿透對手領土的可能性。
四、對我軍的啟示分析
結合前文可知,美軍正在致力于依托第五代戰斗機的傳感能力和信息處理優勢,通過機載開放系統網關(OSG)和新型瞄準吊艙等關鍵節點,構建信息流驅動的多域殺傷網,其本質在于以數據為核心、平臺為節點、任務為導向的分布式殺傷能力重構,核心優勢在于不同代際平臺、不同軍種系統之間的互聯互通與作戰協同能力。盡管美軍的研究尚在探索階段,但其思路值得我軍借鑒。
(1)強化平臺間互聯互通
我軍在構建聯合作戰體系過程中,需加快打破平臺代際隔閡,可以殲-20與殲-16、空警-500等為基礎,發展我軍適用的OSG或中繼吊艙,推動隱身機、非隱身機、無人平臺之間的數據鏈互操作性研發,加強代際融合與異構平臺互聯。
(2)調整兵力編組邏輯
美軍利用新型吊艙將F-16等四代機“節點化”,并賦予其信息中繼功能,意味著未來戰場中每一個平臺不僅是使用武器的單位,更是信息協作的節點。我軍可進一步重構傳統空中突防/打擊單元配置方式,使所有載人/無人平臺具備雙向數傳和任務動態分配能力。
(3)推動前沿節點控制遠程火力系統
美軍利用OSG或新型吊艙,將F-35探測信息快速傳遞給HIMARS并實現遠程打擊,揭示了“平臺不打擊但賦能打擊”的作戰方式正向常態化方向發展。因此我軍有必要進一步推動導彈、火炮等遠程打擊系統向數據接口標準化、打擊響應快速化的方向轉型,以支持前沿節點遠程控制與中繼打擊。(來源:北京藍德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