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報·讀創客戶端記者 陳燕青
央行發布預告稱,將在11月5日以固定數量、利率招標、多重價位中標方式開展7000億元買斷式逆回購操作,期限為3個月(91天)。鑒于當月有7000億元3個月期品種的到期量,本次操作意味著11月3個月期買斷式逆回購為等量續作。此外,10月央行已重啟國債買賣操作。業內人士認為,央行此舉既有利于支持實體經濟,加強貨幣與財政政策協同,也有利于釋放流動性,穩定股市、債市等預期。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4日發布的10月中央銀行各項工具流動性投放情況顯示,公開市場國債買賣凈投放200億元。這意味著央行在10月已重啟國債買賣操作。在此之前,央行已連續八個月階段性暫停操作。因此雖然投放量較小,但市場認為央行重啟操作的信號意義較大。
央行重啟公開市場國債買賣操作備受關注。今年以來,央行多措并舉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市場對國債買賣操作重啟的期待不斷升溫。
在10月27日舉行的2025金融街論壇年會上,央行行長潘功勝表示,今年初,考慮到債券市場供求不平衡壓力較大、市場風險有所累積,央行暫停了國債買賣。目前,債市整體運行良好,央行將恢復公開市場國債買賣操作。
在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看來,一方面,國債買賣凈買入的操作模式體現了央行呵護流動性和穩定債市預期的操作目標;另一方面,200億元較低的凈買入規模,也體現了央行的穩健操作,避免對債市預期形成過度影響。
明明指出,“后續央行仍有加大國債凈買入規模對沖其他貨幣工具到期壓力的可能性。總的來看,央行穩中偏松的政策取向料將延續。”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央行通過買斷式逆回購向銀行體系注入中期流動性,有助于保持資金面處于較為穩定的充裕狀態。這在助力政府債券發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貨幣信貸投放力度的同時,也將釋放數量型政策工具持續加力信號。
國盛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楊業偉認為,央行釋放的信號會改善市場情緒,也會帶動長端利率下行。如果要保持央行持有國債規模相對穩定,預計央行今年需要買入國債的規模在7000億至1萬億元。
前三季度,債券市場走勢震蕩,不少銀行在財報中感受到“陣痛”,由于銀行持有的債券資產出現賬面損失,成為壓制非息收入的核心因素。Wind數據顯示,截至三季度末,42家上市銀行中有24家非息收入同比下降,31家公允價值變動凈收益為負,占比超過七成。
10月以來,債市有所走強。最近一個多月30年國債期貨主力合約上漲2.35%,10年期國債期貨上漲0.7%。目前10年期國債收益率已升至1.8%附近。
展望債市走勢,長城基金固收團隊認為,從中期角度看,四季度經濟讀數或有壓力,資金面或保持寬松,隨著債券收益率的上行,債券有望迎來關鍵的配置時機。
國泰基金表示,10月制造業PMI回落,同時票據利率創歷史新低,均指向內需與信貸需求偏弱。疊加央行宣布重啟國債購買,市場對貨幣寬松的預期逐漸升溫。綜合來看,預計對沖政策或在年末進入討論階段,并于明年初逐步落地。在此背景下,市場或提前博弈貨幣寬松預期,當前時點對債券市場而言具備一定的配置價值。
華泰證券固收分析師楊偉業團隊判斷,政策信號將改善市場情緒,或帶動長端利率明顯下行,四季度“債市小牛”行情值得期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