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0月30日,在韓國釜山,中美雙方圍繞關鍵經濟問題達成了一個階段性的共識。
剛彼此找到了一點平衡,但不到72小時,美方突然放出狠話,當地時間11月2日,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在接受采訪的時候開口就說,如果中國不履行承諾,美國將用“最大杠桿”反制。
這話一出口,氣氛立馬變了味。美方為何突然變臉?所謂“最大杠桿”到底是什么?事情的背后,遠比表面復雜得多。
![]()
最大杠桿的背后
釜山的談判桌剛散,空氣里似乎還留有達成共識的溫度。
那是在10月30日,中美雙方在一場關鍵的經濟對話中,各自后退了一小步,看似找到了一個脆弱的平衡點。
![]()
中方同意將稀土出口的管制政策延長一年,而美方則承諾在芬太尼相關項目的關稅、特定港口附加費以及一項新的金融“穿透性規則”上做出讓步。一切看起來都在朝著緩和的方向發展。
![]()
然而,這份默契甚至沒能完整地存活72個小時。
11月22日,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突然隔空喊話,言辭激烈,將矛頭直指剛剛還坐在談判桌對面的中國。
他公開表達了對中方履約誠意的深度懷疑,甚至直接將中國定義為“不可依賴的合作伙伴”。
![]()
最刺耳的,是他拋出的那個詞——“最大杠桿”(MaximumLeverage)。
貝森特警告,如果中方不遵守協議,美國將毫不猶豫地動用它來進行反制。從伙伴到對手的變臉如此之快,讓人不禁要問,這葫蘆里到底賣的什么藥?這個聽起來威力無窮的“最大杠桿”,究竟是雷霆萬鈞的終極武器,還是一場精心設計的心理戰?
![]()
三板斧還是空城計
所謂的“最大杠桿”,并不是什么新鮮出爐的政策工具。說白了,就是美國將自己工具箱里那些用了多年的老家伙事兒打包在一起,重新起了個唬人的名字,本質上是一種輿論施壓和警告話術。
拆開這個包裝,里面無非還是那三板斧。
![]()
首先是“經濟牌”。核心籌碼就是龐大的美國市場和中美之間的貿易逆差。華盛頓的潛臺詞很清楚:不聽話?那就重新加征關稅,讓貿易戰的烽火重燃。
其次是“科技牌”。這幾年用得越來越順手,目標直指中國的軟肋。貝森特的威脅暗示著,在半導體、人工智能這些前沿科技領域,技術封鎖的大門只會關得更緊。
![]()
最后是“金融牌”。這被認為是美國最具威懾力的王牌。
憑借美元在全球的霸權地位,華盛頓有能力在國際結算、利率調整等方面制造麻煩,進行限制。
![]()
除此之外,言語之間還隱約帶著一絲軍事威懾的影子,雖然沒有明說,但作為極限施壓的一部分,這種暗示本身就是一種杠含糊其辭的威脅。
但問題是,這些牌真的還像以前那么好用嗎?
![]()
老藥方治不了新毛病
歷史是面鏡子,能照出現實的影子。
美國揮舞的這些“杠桿”,在過去幾年里并非沒有用過,但效果如何,大家有目共睹。它們的威懾力,正在邊際遞減。
![]()
先看貿易牌的“鈍化”。
特朗普時期的高關稅壁壘,最終并沒有壓垮中國經濟,反而像回旋鏢一樣,重重地打在了美國自己身上。飆升的成本直接傳導到本土市場,讓消費者和企業叫苦不迭。
![]()
更關鍵的是,美國的核心產業鏈在原材料和零部件上,早已深度依賴中國。
想徹底脫鉤,無異于自斷臂膀。與此同時,中國的出口市場也日益多元化,不再是單單依賴美國一棵樹。
歷史教訓擺在那兒:關稅大棒最終迫使美國重回談判桌,這足以說明問題。
![]()
再聊聊科技牌的“反噬”。過去的封鎖和打壓,確實給中國帶來了陣痛,但也意外地成了最強的催化劑。
從芯片到光刻機,國產替代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硬生生走出了一條“非西方不可”是偽命題的技術自強之路。
![]()
每一次封鎖,都像是在給中國的自主研發添柴加火,反而加速了美國技術壟斷地位的松動。
最后說說金融牌的“掣肘”。美元霸權固然強大,但美國自身的經濟也并非高枕無憂。
![]()
內部的壓力讓其貨幣政策的操作空間越來越小,拜登政府時期那場轟轟烈烈的加息施壓,最終不也是以降息預期收場嗎?
更宏觀的背景是,全球范圍內“去美元化”的趨勢正在悄然興起,人民幣的跨境使用比例穩步上升。
![]()
這張金融牌的根基,已不再像過去那般堅不可摧。
至于軍事威懾,隨著中國軍工科技和裝備水平的飛速進步,這種暗示性的恐嚇也顯得愈發“空洞無力”。
![]()
誰才是那個不靠譜的伙伴
那么,既然這些“杠桿”的實際效用已經大打折扣,美方為何還要在達成共識的節骨眼上,如此大張旗鼓地進行威脅?
這背后暴露的,與其說是對協議條款的擔憂,不如說是一種根深蒂固的“信任赤字”。
![]()
美國財長貝森特的言論,精準地反映了華盛頓內部的焦慮感,以及一種仍舊迷信“極限施壓”能夠換取超額利益的陳舊認知。
他們習慣于用自己“反復無常”的行事風格去揣測別人,總覺得對方也可能隨時撕毀協議。
![]()
這種“以己度人”的心態,在國際交往中是相當危險的。我們不妨對比一下雙方的履約記錄。
自加入WTO以來,中國的表現獲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肯定,在國際上素有“言必信,行必果”的形象,從未有過主動撕毀重大協議的先例。
![]()
反觀美國,其在國際協定上的信譽記錄,恐怕連自己人都難以辯護。
貝森特口中那個“不可依賴的合作伙伴”的標簽,貼在中國身上,多少顯得有些滑稽。
![]()
這種矛盾心態在稀土問題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一方面,美國深知自己離不開中國的稀土供應鏈——畢竟中國掌握著從勘探到回收的完整產業鏈和超過七成的全球產能——因此才愿意在談判桌上用取消關稅等條件來換取供應穩定。
![]()
可另一方面,它又反過來指責中國搞所謂的“壟斷”,這種既依賴又提防,既需要又打壓的擰巴姿態,恰恰是其深層不信任感的直接寫照。
這已經不是簡單的誤判,而是中美關系中結構性矛盾的體現:華盛頓總是習慣性地將任何不完全順從自己的力量,預設為潛在的、不可靠的對手。
![]()
結語
喧囂的威脅話術,終究解決不了任何實際問題。“最大杠桿”的叫嚷,除了加劇雙方的不信任,讓本就脆弱的共識更加搖搖欲墜之外,別無益處。
事實上,釜山共識至今未能發布聯合聲明或簽署正式協議,恰恰是因為一些關鍵細節仍懸而未決。
![]()
比如,美方承諾暫停的24%對等關稅,具體涵蓋哪些商品范圍?承諾在芯片管制上的明確化,又將如何落地?
這些細節,才是真正考驗雙方誠意的地方。
![]()
中方的策略清晰而堅定:保持耐心,穩住自己的節奏,不被對方的威脅性言論帶偏,而是聚焦于推動建立一個清晰、穩定且可執行的框架。
因為真正的信任,不是靠口頭承諾建立的,而是靠一條條明確的規則和一次次不折不扣的履行來鑄就的。
![]()
中美博弈的未來,關鍵不在于誰的嗓門更大,誰的“杠桿”聽起來更嚇人,而在于誰能以更穩定的姿態和更具建設性的行動,在廢墟之上重建規則與互信。
畢竟,一個穩定的合作框架,遠比一個虛張聲勢的“杠桿”要有價值得多。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