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時期,我軍曾組建過四大野戰軍(華北未設立野戰軍指揮機構),每個野戰軍都有自己的壓箱底的王牌,備受野司青睞。
放在第二野戰軍里,屬于劉伯承心頭肉的王牌就是12軍,每到重要關頭,劉帥首先想到的就是這支部隊。
而12軍有兩個地方是很有趣的,一是1955年沒有出一位上將,哪怕軍長相當有名、鬧了脾氣也只是中將。
二是1988年恢復軍銜制時,竟有兩名上將是從12軍中走出的。為何這兩件事會是如此呢?
![]()
12軍的前身是晉冀魯豫野戰軍(中野)6縱,自組建以來,就一直承擔著最困難、最危急的任務。
他們有一股精神氣,用劉帥的話來說就是:并非每次都故意把最難完成的任務交給6縱,只是6縱總要主動搶,給他們輕松的活,他們還不樂意。
能有這個表現,跟縱隊的軍政兩位首長有很大的關系。6縱司令員是王近山,聽說要打仗就高興,一打起來又完全不要命,有著“王瘋子”之稱。
他在給部隊做動員時常常會說:面對敵人,哪怕明知會死,我們也要沖鋒,就算死,也死在沖鋒的路上!
唯有頭狼,才能帶出狼一般的部隊,王近山屬于戰爭狂熱分子,他手下的兵自然也有那股銳氣。
![]()
而6縱政委杜義德也很出色,不僅善于做政治工作,還能臨時接替指揮,屬于能文能武的全才。劉帥評價他:杜義德既是司令,又是政委,文武雙全啊。
有如此出色的領導班子,也難怪劉帥會特別看重這支部隊。在很多關鍵戰事中,6縱都是開路先鋒。
解放戰爭初期,蔣介石派出30萬大軍進攻晉冀魯豫解放區,給我方造成巨大壓力。由于兵力對比懸殊,劉帥決定先破敵一路,打出士氣,這才有生存的可能。
不過在作戰會議上,各個縱隊的司令員都神情凝重,誰也沒有先出聲領任務。畢竟敵人來勢洶洶,大家都沒把握能取得勝利。
![]()
關鍵時刻,王近山站起來說:“報告一號(劉伯承)、二號(鄧小平)首長,我和老杜早就商量過了,就用我們六縱去拼!”
這個表態,讓劉帥和鄧公都非常高興,隨即指示要在大楊湖一帶殲滅敵趙錫田整編第3師。
從1946年9月3日開始,6縱就不斷向敵發起進攻,打得極為慘烈,麾下的53團1300多人上陣,過一道鹿砦、奪一座房屋,不過百把公尺的距離,就傷亡400多人。
在這種悍不畏死的攻勢下,敵人的防線被撕開口子并最終潰敗,5天的血戰過后,敵四個旅1.7萬人被殲,晉冀魯豫的處境瞬間轉危為安。
![]()
后來挺進大別山時,6縱也是沖殺在前,每次前方有敵人,都是6縱率先跨河渡江、為大軍開路,只是這樣一來,6縱的損傷也最嚴重。
部隊抵達汝河北岸時,前有大河阻攔、后有十幾個師的追兵,情況萬分危急。6縱當時就是先鋒,幾位干部正思考怎么渡河時,劉帥直接跑了過來,他對6縱的人說:
不管前方是飛機還是大炮,都要殺出一條血路來,狹路相逢勇者勝,我們司令部隨你們行動,身家性命就托付給你們了。
這句話讓在場人都特別驚訝,力勸劉帥去相對安全的位置行動,然而劉帥堅決不肯,硬是要留在6縱。
幸好,6縱沒有辜負期望,帶著劉帥安全地沖了過去。
![]()
1948年的襄樊戰役,是6縱名揚天下的時刻。
當時城內有三個旅的守軍,而6縱要分一半兵力守衛大別山根據地,只能拿出3個團攻城,并且這3個團剛剛經歷大戰,實力沒有完全恢復,怎么看,勝率都不高。
戰前劉帥特意問了王近山:我麾下沒人調給你了,你只有三個團,敵人有三四倍人且有重武器,這種情況下,你能不能拿下襄樊城?
王近山沒有任何猶豫,立即回答一定能完成任務,隨后就回縱隊進行部署。他知道雙方兵力懸殊不能硬拼,制定了刀劈三關、猛虎掏心的計劃。
隨后6縱就依令而行,冒險實施大縱深作戰,分兵占領周邊的數座山脈陣地,成功拿下琵琶山、真武山、鳳凰山這三關。
![]()
三關易手后,襄樊成了孤城,6縱持續向城內炮擊,城內的守軍很快被轟得暈頭轉向、毫無斗志。最終康澤和副司令官郭勛祺都被俘。
他們本以為解放軍攻城部隊起碼有一個軍,結果一看,竟然只有三個團,險些氣得暈厥。此戰敵軍被俘2萬余,而我軍傷亡不過千,是經典的大勝,也是6縱最具代表性的戰役。
后來的淮海戰役,6縱也是圍攻黃維兵團的主力部隊,頂住了敵18軍和第10軍的攻勢,使其無法突圍。
最后關頭,在前來支援的華野陳士榘強烈要求下,劉帥命6縱讓出攻擊位置,讓華野增援部隊承擔一個方向的總攻,6縱隨即配合著陳士榘一同將敵人殲滅了。
![]()
1949年2月,解放軍進行大整編,中野6縱改編為解放軍12軍。后來的渡江戰役、挺進大西南,12軍發揮依然亮眼。
這支備受劉帥重視的隊伍,很可惜在1955年沒有出一個上將,12軍首任軍長王近山對此還很有意見。
他那時被定為副兵團級,這個級別評上將軍的一共有42人,其中19人是上將,22人是中將,1人是少將(賀晉年)。
王近山認為自己在很多方面不輸于被評為上將的那19人,就專門找到鄧政委去訴苦,希望能提一提,結果挨了鄧政委好一頓批評。
其實綜合來看,副兵團級的中將是最多的,他沒有特別需要優待的方面(如山頭、極其重大的戰功等),且還有抗美援朝180師之敗的責任,所以中將算是很中肯的了。
![]()
雖然在1955年不算突出,但1988年恢復軍銜制時,很多人又記起了12軍這個番號,因為此次有兩人都是從12軍走出來的——原12軍34師長尤太忠、原12軍35師師長李德生。
二人戰爭年代的履歷非常相似,55年都是少將,還是兒女親家:尤太忠的女兒尤兢嫁給了李德生的大兒子李和平。
不過后來他們分別得到了不同人的提攜,李德生的貴人是毛主席,八屆十二中全會上李德生因為名字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他平息安徽武斗的能力又讓主席滿意。
所以后來不斷提升,歷任解放軍總政治部主任、北京軍區司令員、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員會副主席、沈陽軍區司令員等職,198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
尤太忠的貴人是鄧政委,1973年鄧政委從江西回到北京,此時他的身份比較敏感,很少有人敢去看他。
時任北京軍區副司令員兼內蒙古軍區司令員的尤太忠,得知老政委返京,當即與李達、蘇振華等人帶著五條煙前去拜訪。
鄧政委對于他們的到來還有些吃驚,連說幾句:“你們怎么也來了,你們還敢來看我嗎?”
這種雪中送炭的感情,讓鄧政委非常感動。后來鄧政委成為集體領導核心,對尤太忠也多有重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