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很多人提起佛教修行
總會下意識問
你皈依幾年了?每天念多少遍經?
仿佛皈依時長和誦經數量
成了衡量修行境界的唯一標準
不可否認,持續的修行實踐能為心靈成長奠定基礎,就像耕耘者付出的時間與收獲往往正相關,但這絕非修行的核心標尺。
真正的修行,藏在言行的改變里,更刻在心靈的蛻變中:這也是向內求索,方為修行的根本。
寒山與拾得,他們的一段對話流傳千古,恰好道破修行的本質。一日,寒山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該如何處之乎?”
拾得答道:“只需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這段對話看似簡單,卻藏著修行的關鍵:情緒的駕馭與心靈的包容。
寒山所問的,正是世人最易被牽絆的負面境遇,而拾得的回答,并非消極逃避,而是展現了通過修行達到的心靈境界:不被外界的惡意裹挾,不被內心的嗔怒控制。
試想,若一位修行者能將經文倒背如流,卻在被誤解時勃然大怒,在利益面前斤斤計較,這樣的“修行”不過是表面功夫。
而拾得的智慧,恰恰印證了“駕馭情緒才是真修行”的道理。他并非沒有感知負面情緒的能力,而是通過長期修心,擁有了轉化情緒、超越境遇的力量。
修行人一定要發大菩提心,要成就眾生、利益眾生、結眾生緣。沒有大菩提心,我們就沒有眾生緣;沒有眾生緣,我們就不能成佛。
真正的修行,是在每一次情緒波動時的自我覺察,在每一次與人相處時的善意流露,在每一次面對困境時的從容不迫。
愿我們都能在修行的道路上,不執著于表面形式,專注于內心的成長。當言行越來越溫和,心靈越來越澄澈,情緒越來越穩定,便是修行最好的狀態。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