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資料來源:《楞嚴咒》《大悲咒》
圖片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內容來源于佛經記載與傳統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傳播封建迷信,請讀者朋友保持理性閱讀。
許多修行人都遇到過這樣的困擾:誦經時困意襲來,哈欠連連,甚至眼皮沉重得抬不起來。
這個時候,心里往往會生起愧疚和自責,覺得自己不夠虔誠,業障深重。
可是,誦經犯困,真的就是修行不力的表現嗎?
民國高僧弘一法師在世時,曾專門開示過這個問題。
他的見解,讓許多人大吃一驚。原來大家一直以來的理解,恰恰弄反了。
誦經時的困倦和哈欠,在某些情況下,反而是好事,是修行精進的征兆。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弘一法師當年又是如何開示的呢?
![]()
要說起弘一法師,但凡對近代佛教史略有了解的人,都不會陌生。他俗名李叔同,年輕時是名震一時的才子,精通詩詞、書畫、音樂、戲劇,堪稱文藝全才。三十九歲那年,他在虎跑寺出家,從此一心向佛,成為律宗第十一代祖師。
出家后的弘一法師,持戒精嚴,一生都在踐行著佛陀的教誨。他對修行中的種種細微問題,都有著深入的體悟和獨到的見解。關于誦經犯困這件事,他就曾多次在弘法時提到過。
那是在閩南佛學院講課的時候,有位年輕的比丘向他請教。這位比丘說,自己每天堅持早課誦經,可是誦著誦著就犯困,有時候甚至站著都能打瞌睡。他很苦惱,覺得自己可能是業障太重,對不起佛菩薩。
弘一法師聽完,微微一笑,并沒有馬上回答。他讓這位比丘先說說,自己平時的作息和修行情況。
比丘說,他每天凌晨三點起床,做早課誦《楞嚴咒》《大悲咒》,然后打坐一個小時。白天要上課、出坡勞作,晚上還要誦經、禮佛,往往要到夜里十一二點才能休息。
"你每天睡幾個小時?"弘一法師問。
"大概三四個小時吧。"比丘老實回答。
弘一法師點點頭,沉默了片刻,這才緩緩開口:"你這個困倦,倒也正常。"
這話一出,不光那位比丘愣住了,連旁邊聽講的幾位師兄也有些詫異。誦經犯困,怎么還正常了?
弘一法師看出了大家的疑惑,于是詳細講解起來。他說,誦經時的犯困,要分幾種情況來看,不能一概而論。
"第一種情況,就像你這樣,確實是身體疲憊所致。"弘一法師說道,"修行雖然要精進,但也要量力而行。佛陀在世時,就反對過度的苦行。你每天睡眠不足,身體得不到充分休息,誦經時自然會困倦。這不是什么業障重,而是身體在發出警告。"
他接著說:"《中阿含經》里記載,有位比丘名叫耆婆,也曾因為過度精進而疲憊不堪。佛陀知道后,專門教導他要調琴一般調身。琴弦太緊會斷,太松又彈不出聲音。修行也是這個道理,太過和不及都不對。"
這番話讓那位年輕比丘若有所思。不過他又問:"那如果不是身體疲憊,誦經時還是犯困,又是怎么回事呢?"
弘一法師看著他,眼中閃過一絲欣慰,顯然很高興這位弟子肯追根究底。他說:"這就要說到第二種情況了。有些人,身體并不疲憊,平時精神也很好,可偏偏一誦經就困,一坐下來就打哈欠。這種情況,就比較復雜了。"
說到這里,弘一法師停頓了一下,似乎在思考如何用簡單的話來解釋清楚。
"佛門有句話,叫'業障現前'。很多人一聽到誦經犯困,就往這方面想,覺得是自己罪業深重,佛菩薩不加持。"弘一法師搖搖頭,"這種理解,對了一半,也錯了一半。"
他解釋說,確實有一些人,誦經時會被業障所擾。過去造下的惡業,在誦經時會形成障礙,讓你昏沉、散亂、坐不住。這個時候,你越是想集中精神,越是困倦。就像有一股無形的力量在拉扯你,不讓你好好修行。
"不過,"弘一法師話鋒一轉,"還有一種情況,看起來和業障現前一模一樣,實際上卻截然相反。"
這話讓在座的人都豎起了耳朵。什么情況會和業障現前相反?
弘一法師說:"這就是第三種情況——調伏身心的過程。"
![]()
他講了一個故事。當年有位老修行,在山里閉關三年。頭一年的時候,每次打坐誦經都困得不行,哈欠連天,鼻涕眼淚都出來了。他以為自己業障深重,幾次想要放棄??墒怯幸惶?,他突然就通了,困意全消,身心輕安,誦經時能夠一字一句都聽得清清楚楚,心里明明白白。
"后來他出關,遇到一位大德高僧,說起這段經歷。那位高僧告訴他,他頭一年的困倦,恰恰是好事。"弘一法師說。
為什么是好事呢?
弘一法師解釋道,我們這個色身,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組成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身體里積累了太多的濁氣、病氣、業氣。平時這些氣在身體里流轉,我們感覺不到。可是當你開始認真修行,誦經念佛時,這些氣就會被震動,開始往外排。
"這個過程中,就會出現各種反應。有的人會打哈欠,打嗝,有的人會流眼淚,流鼻涕,有的人會覺得困倦,提不起精神。"弘一法師說,"這些都是身體在凈化,在排濁的表現。"
他打了個比方:"就像你掃地,灰塵會揚起來一樣。修行也是在掃除身心的塵垢。剛開始掃的時候,塵土飛揚,看起來更臟了。可是等你掃完了,地面就干凈了。"
在座的人聽了,都覺得很有道理??墒怯钟腥藛枺?那怎么分辨,到底是業障現前,還是在凈化身心呢?"
這個問題問到了關鍵處。畢竟,從表面現象看,兩種情況確實很相似。
弘一法師想了想,說:"有幾個簡單的辨別方法。"
"第一,看你誦經前后的心態。"他說,"如果是業障現前,你誦經之前就會感到抗拒,不想誦,心里煩躁。誦經的時候強打精神,勉強支撐。誦完了之后,心里還是沉悶、壓抑。"
"可如果是凈化身心,雖然誦經時會困倦,但你誦經之前是歡喜的,是想要誦的。誦經的時候雖然困,但心里是清明的,是寧靜的。誦完之后,反而會覺得輕松,舒暢,身心愉悅。"
"第二,看持續的時間。"弘一法師接著說,"凈化身心的過程,不會持續太久。短則幾天,長則幾個月,這股困勁兒就過去了。過了這一關,你會發現自己的功夫上了一個臺階。可如果是業障現前,這個困擾會一直存在,甚至越來越嚴重。"
"第三,看你的整體修行狀態。"他說,"如果你平時其他修行都很好,只是誦經時困倦,而且你的持戒、發心、待人接物都在進步,那多半就是在調伏身心??扇绻悴还庹b經困,平時也懈怠、散亂、貪嗔癡不減反增,那就真的是有問題了。"
這三條辨別方法,讓大家心里都明白了許多。
不過,弘一法師又補充道:"還有一種特殊情況,我也要說一說。"
他說,有些修行人,在某個階段會突然變得特別愛困。不光誦經困,打坐也困,甚至站著走路都能打瞌睡。這種情況,往往是功夫到了一個節點,身體在做深層次的調整。
"禪宗管這個叫'大死一番'。"弘一法師說,"你看那些禪堂里的老參,有時候一坐就是幾個小時,看起來像睡著了,其實人家是在定中。這種困倦,是真正的入定前兆。"
他又講了一個故事。據說虛云老和尚年輕時參禪,有一次在禪七期間,突然困得不行,就像好幾天沒睡覺一樣。他強打精神,繼續參究。參著參著,突然間一下子通透了,大徹大悟。后來他回憶說,那種困倦,就是在突破某個關口。
"當年玄奘法師西行取經,路上也經歷過這樣的階段。"弘一法師說,"史書記載,他在翻越雪山的時候,有好幾天都恍恍惚惚的,像是要睡著一樣??烧窃谀嵌螘r間,他對《瑜伽師地論》有了新的領悟。"
聽到這里,那位年輕比丘似乎明白了什么,又似乎還有些疑惑。
弘一法師看出了他的心思,又說:"不過,我要提醒你們一句。"
他的語氣變得鄭重起來:"雖然誦經犯困不一定是壞事,但也不能放任自流。如果你每次誦經都昏昏欲睡,糊里糊涂地念完,那就失去了誦經的意義。"
"誦經,是要用心去領悟經文的含義,不是走形式,不是念完就完事。"他說,"佛陀在《金剛經》里說,'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經文里的每一個字,都是佛陀的智慧結晶。你念的時候心不在焉,怎么能得到受用?"
說到這里,弘一法師停頓了一下。眾人都屏息凝神,等著他接下來的話。
"所以,關鍵不在于困不困,而在于你的心在不在。"弘一法師緩緩說道。
他看著那位年輕比丘,語重心長地說:"如果你的心是清凈的、專注的,雖然身體困倦,但心不隨境轉,這就是真功夫??扇绻愕男纳y了、昏沉了,就算睜著眼睛念經,也不過是口頭禪罷了。"
![]()
那么,怎樣才能做到身雖困而心不昏呢?
怎樣在誦經時既不被困倦所擾,又能把這種身心的變化轉化為修行的助力?
弘一法師當年對此有著極為精妙的開示。
他不僅從佛理上解釋了其中的奧秘,還傳授了具體的對治方法。
這些方法,源自他多年的修行體悟,也印證了歷代祖師的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