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資料來源:《地藏菩薩本愿經》
圖片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內容來源于佛經記載與傳統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傳播封建迷信,請讀者朋友保持理性閱讀。
地藏菩薩,這位在佛教中地位極其特殊的菩薩,以"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宏大誓愿震撼著無數修行人的心靈。
《地藏菩薩本愿經》中記載,釋迦牟尼佛在忉利天為母說法時。
特別囑托地藏菩薩,在他涅槃之后、彌勒菩薩降生之前這段"無佛"時期。
護持娑婆世界的一切眾生。
可是,地藏菩薩究竟在哪里?他真的只存在于幽冥地府之中嗎?
![]()
佛經中曾提到,大菩薩為度化眾生,常常會化身千百億,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那些在人間行走、默默承受苦難、發心救度他人的眾生,會不會就是地藏菩薩的化身呢?
更令人深思的是,有些人可能本身就是地藏菩薩的化身,卻對此毫無察覺,只是本能地按照內心的召喚去行持。那么,真正發下大愿的人,究竟具備怎樣的德行?我們又該如何認出這些行走在人間的菩薩化身?
在唐朝貞觀年間,長安城有一位名叫釋凈堅的僧人。這位僧人相貌普通,說話也不多,常年住在城南一座小寺院里。寺院破舊,香火稀少,但釋凈堅從不抱怨,每日按時誦經、打坐、掃地。
有一年,長安城外爆發了一場瘟疫。疫病來勢兇猛,染病者高燒不退,渾身潰爛,痛苦萬分。城中的大夫束手無策,病患家屬只能眼睜睜看著親人受苦。當時的人們認為這是惡鬼作祟,紛紛到各大寺院燒香祈福,求菩薩保佑。
長安城里的名寺大剎都人滿為患,僧人們日夜誦經做法事,祈求瘟疫退散。可奇怪的是,那位住在破廟里的釋凈堅,卻在所有人都避之不及的時候,獨自一人走進了疫區。
"師父,您這是要去哪里?"小沙彌驚恐地拉住他的僧袍。
"那些病患無人照料,我去看看。"釋凈堅的語氣平淡得就像是要去菜市場買菜一樣。
"可是會染上瘟疫的!"
"會就會吧。"他輕輕撥開小沙彌的手,背起一個破舊的布袋,里面裝著他化緣來的一些草藥和干糧。
疫區的情況比想象中更加慘烈。街道上到處是病倒的人,有的已經死去多日,尸體無人收斂。活著的人躺在污穢之中呻吟,有的已經失去了意識。空氣中彌漫著令人作嘔的惡臭。
釋凈堅沒有任何猶豫,他走進第一間房屋,開始照料那些病患。他用清水為他們擦洗身體,喂他們喝藥湯,將那些已經去世的人收斂埋葬。一天、兩天、十天……他日夜不停地在疫區穿行,哪里有病患,他就出現在哪里。
城里的人都在說這個和尚瘋了,是去送死的。可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凡是被釋凈堅照料過的病患,病情都會明顯好轉。更不可思議的是,釋凈堅自己在疫區待了整整一個月,卻絲毫沒有染病的跡象。
消息傳開后,一些膽大的人開始跟隨釋凈堅進入疫區幫忙。有個年輕的書生問他:"師父,您不怕死嗎?"
釋凈堅抬起頭,眼神平靜得如同深潭:"怕。但是看到他們受苦,我心里更難受。"
"那您為何不在寺院里誦經祈福,反而要親身涉險?"
![]()
"誦經當然好,可是經書不能給他們喂藥,佛號也不能幫他們清理創口。"釋凈堅說著,又彎下腰去照料一個發高燒的老婦人,"眾生之苦就在眼前,豈能只動口不動手?"
這話說得那書生慚愧不已。他想起自己之前也在寺院里捐了不少香油錢,祈求菩薩保佑全家平安,卻從未想過要親自去幫助那些病患。
隨著越來越多人加入,疫區的情況逐漸好轉。兩個月后,瘟疫終于平息了。劫后余生的人們感激涕零,紛紛到釋凈堅的小寺院來供養。可他們發現,釋凈堅依然過著清貧的生活,所有的供養都被他用來接濟那些因瘟疫而失去親人的孤兒寡母。
有一天,一位從九華山來的老僧經過長安,聽說了釋凈堅的事跡后,特意來到小寺院拜訪。兩人在禪房里相對而坐。
"貧僧聽聞師兄的義舉,特來請教。"老僧合掌說道,"師兄在疫區度人,可曾發過什么大愿?"
釋凈堅搖搖頭:"沒有。只是看著他們受苦,心里過意不去,就去做了而已。"
"那師兄可知道,您這樣做,其實就是在行地藏菩薩之愿?"
釋凈堅愣了一下,隨即笑了:"我一個凡夫,怎敢與地藏菩薩相比?菩薩發愿度盡地獄眾生,那是何等的境界。我不過是做了一點力所能及的事罷了。"
老僧卻搖頭嘆息:"師兄此言差矣。地藏菩薩的大愿,不正是要在眾生最苦難的地方度化眾生嗎?地獄在哪里?就在這人間的苦難之中。您明知疫區兇險,卻毫不猶豫地走進去;您看到眾生受苦,就自然而然地去幫助,這難道不是地藏菩薩的慈悲心腸嗎?"
釋凈堅沉默了許久,眼眶微微泛紅:"貧僧實在不敢當。只是……只是真的看不得他們受苦啊。"
老僧站起身來,深深地向釋凈堅頂禮:"菩薩化身千百億,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或許菩薩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菩薩,只是本能地在行持菩薩道。師兄,您可知道您手上的這串佛珠?"
釋凈堅低頭看著自己手腕上那串普通的木質佛珠,這是他多年前一位已經圓寂的老師父留給他的。
"這串佛珠原本是九華山金地藏大師的遺物,后來幾經輾轉,傳到了您的恩師手中,又傳給了您。"老僧說道,"冥冥之中,或許早有定數。"
九華山的金地藏,就是那位從新羅國來的王子金喬覺,他在九華山苦修七十五年,圓寂后肉身不腐,被尊為地藏菩薩的化身。
釋凈堅握著那串佛珠,心中涌起難以名狀的情感。他想起自己從小就有一個奇怪的習慣,每當看到別人受苦,他就會心痛難忍,仿佛那苦是自己承受一般。他以為這只是性格使然,卻不知道……
"貧僧不敢妄稱是什么菩薩化身。"釋凈堅說道,"但貧僧確實發愿,只要還有一口氣在,就要盡力幫助那些受苦的眾生。"
老僧欣慰地點頭:"這就夠了。真正發大愿的人,不需要在佛前高聲宣告,不需要讓天下人都知道。他只是在見到眾生受苦時,自然而然地伸出援手;在面對艱難險阻時,從不退縮;在承受誤解誹謗時,依然堅守本心。"
"可是,"釋凈堅突然問道,"老師父,您說真正發大愿的人,究竟應該具備什么樣的德行呢?如何才能分辨,一個人是真的在行菩薩道,還是只是表面的善舉?"
這個問題讓老僧陷入了沉思。他凝視著釋凈堅,目光中閃爍著智慧的光芒。良久,他緩緩開口,說出了一段震撼人心的開示。而這段話,不僅解答了釋凈堅的疑惑,更成為后世無數修行人辨識真正大愿者的標準……
![]()
老僧站起身來,走到窗前,望著外面逐漸西沉的夕陽。
疫區的廢墟上,一些義工還在幫助那些失去家園的人重建房屋。
在那些忙碌的身影中,有僧人,有俗人,有原本的富商,也有曾經的乞丐。
究竟是什么力量,讓這些人甘愿放下自己的安逸,投身到救助他人的艱苦事業中?
答案就在老僧接下來要說的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