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云蓬 ,老周,對上一次出現在我的社交媒體時間線上,是他的演出取消公告。因為票房不佳,不用“不可抗力”之類的借口,直接擺到臺面,“該認慫時就認慫”,這很老周。
作為過氣老藝術家,頗有玩笑意味的是,老周13年前在磨鐵出版的,以作家身份的出道之作《綠皮火車》,竟然在今年,由果麥再版了。
![]()
十多年前,身為作家的老周因為《獨唱團》一鳴驚人,收獲了比他的聽眾更多的讀者。那會兒,《南方周末》2013新年特刊還要半年后才付印,文藝青年、公共知識分子還是能挺直腰板的年代,牛博網也似乎還是沒多久之前的事兒,沒看過黑澤明、伯格曼幾乎沒有資格出門社交。在這樣的年代里,老周從詩性的《沉默如迷的呼吸》到毛刺的《中國孩子》,再到忽然變得輕盈的《牛羊下山》,勾勒出他的黃金時代。
《綠皮火車》從步調上也更接近《牛羊下山》,沒有那么多的苦大仇深,倒是……嗯,像是你們現在看到的黑燈式的幽默。我是《綠皮火車》首版首印的讀者,也是后來老周另一本小書《春天責備》的首批讀者,看著手中的再版,翻到他寫南方系報業,寫邱大立,寫張曉舟,寫小河,寫那些如今已經淡出了主流媒體視野的老一代文青的故事,以及那些在高鐵沿線找不到的地方,作為曾經這一切的親歷者,在再版中追憶往日的世界,是我如今翻看時最有感慨的心境。
全書最感人的地方,是周云蓬新寫的序言:
“時過境遷,如今又要修訂再版。盡管動車高鐵早已取代了綠皮火車,速度越來越快。那種能隨時打開車窗,站臺上買燒雞,買劣質白酒,來不及找零錢的時代,如白駒過隙,一騎絕塵。我還是希望綠皮火車繼續開下去。”
“今年我已經五十四歲了,據說頭發也花白了。故事不斷翻篇,朋友聚了又散。時間這列透明的火車,載著我向前,不舍晝夜。終點當然是死亡。所以希望它還是磨磨蹭蹭地慢點兒開。”
“等下車的那一刻,我們要自豪地揮手告別,我們曾經一起虛度了好年華,糟蹋了好青春……為了風燭殘年的幸福,有尊嚴地活著。”
以上這些話,和老周堅持的坦誠一樣光明。
和老周的堅持一樣,現實世界里,綠皮火車仍在時代里保有一席之地。根據不完全統計,今日全國仍有七八十對“公益性慢火車”穿行于山野之間。它們車票只收象征性的幾元錢,行經貧困縣、林區、峽谷,開往德令哈、海拉爾,菜農可以把自己的瓜果扔到車上,山區的學生可以用來通勤,甚至羊群也能上火車。鐵軌生銹,車廂斑駁,卻是仍在呼吸的舊日中國。我一直跟女兒描述,小學的時候,我第一次去北京,是怎么樣經歷25小時的硬座火車的,以及我是怎么拿著一枚鐵釘作死似地放在鐵軌上,等火車碾過之后二維化。我總是懷念我以前住的鄉下,我的小房間里正對著的,時不時就有綠皮火車轟隆隆而過的聲音。總有腳步不便的人,需要被等候。
所以,如果你在書店,或是其他順手的地方,遇見這本再版的《綠皮火車》,不妨帶走一本,一窺曾經嬉皮的世界,也為了這個時代為數不多的,溫柔卻磨蹭、不肯被淘汰的尊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