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匹“黑馬”正從金華悄然崛起。
浙江師范大學穩步推進“身份升級”:擁有10個ESI全球前1%學科、15個一級學科博士點、3個博士專業學位類別;科研實力位列全國師范類高校第9,建有2個國家“111計劃”學科創新引智基地;師資隊伍中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共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6人,歐洲科學院、烏克蘭、加拿大院士5人,國家級特優人才26人等。學校培養出浙江省60%以上骨干教師、近半特級教師,使其在2025年博士擴招中成為“雙非”高校中的實力標桿。
![]()
值得關注的是,2025年,浙師大將“非全日制”融入招生底色:教育、國際中文教育、音樂三大專業學位博士全面開放“在職定向”通道,不轉戶口檔案、首年不脫產,面試占比50%,英語四級可免筆試,全程學費8萬元,遠低于東部同類高校“10萬+”起步價。
對于受限于“996”工作節奏卻懷揣學術理想的一線教師、教研員與藝術骨干而言,浙師大提供的“邊工作邊讀博”路徑,猶如在錢塘江上架起一座通往博士學位的“隱形橋梁”——低調、務實,卻足夠穩固。
一、大幅擴招:在職人員的黃金窗口期
2025年,浙江師范大學專業學位博士招生規模實現歷史性增長,實際招生名額從52人增至86人,增幅達65%,其中非全日制59人,占比69%,為在職人員開辟專屬通道。
以教育學院為例,教育領導與管理方向2025年招收22人,較2024年增加6人;學校課程與教學方向招收23人,增加4人;學生發展與教育方向招收14人,增加4人;國際中文教育專業從7人擴招至16人,增幅129%,成為年度最大亮點。
非全日制僅面向“在職定向”人員,錄取后不轉檔案與關系,真正實現“工作學業兩不誤”。
“往年一個方向20人競爭5個名額,今年23人競爭19個非全名額,只要材料扎實,基本穩進。”一位剛獲“學校課程與教學”非全日制錄取的山東青島某中學教研組長表示。
二、教育博士四大方向:精準對接職業路徑
2025年,浙師大教育博士設立四大方向,全面覆蓋教育系統核心崗位:
學校課程與教學:面向中小學教師、教研員,聚焦課程設計、教學法創新與課堂數字化轉型。2025年招收23人,非全日制19人。典型案例:四川瀘州某中學英語教師陶沁(化名),38歲,曾獲省優質課一等獎,主持省級課題《基于大觀念的初中英語單元整體教學》,提交8分鐘課堂微課及《浙江教學研究》轉載課例,材料審核93分,面試排名第一。
學生發展與教育:專注心理健康、生涯規劃與學生事務管理,適合班主任、心理教師與學生工作骨干。2025年招收14人,非全日制11人。
典型案例:寧波某中學心理中心主任王蔚(化名),42歲,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近五年累計輔導個案600+小時,其研究計劃《青少年非自殺性自傷家校協同干預》對標省教育廳2025年重點立項,面試時提交自編《自傷風險篩查量表》,獲導師組現場認可。
教育領導與管理:面向學校中層及以上管理者,提升教育治理與政策執行力。2025年招收22人,非全日制18人。典型案例:湖南郴州某外國語學校90后副校長金樺(化名),帶領學校三年內從二級升格為省特色示范高中,提交由本人執筆、教育局蓋章的“學校三年發展規劃”,研究計劃《縣域民辦高中現代治理結構研究》獲評“可直接提交省政研室”。
國際中文教育:實現從“漢語教師”到“領軍人才”的培養轉型,專業名稱從“漢語國際教育”升級為“國際中文教育”,新增“機構管理與領導力”“創新咨政與智庫”方向,取消“3年教學經歷”硬性要求,改為“較為豐富的相關實踐經歷”。2025年招生16人,較2024年7人大幅擴招。
典型案例:湖北某大學附屬孔子學院公派教師劉珂(化名),摩洛哥哈桑二世大學孔院任教三年,拿出的研究計劃《阿拉伯地區中文教育“本土化”關鍵問題研究》附帶阿語版教材編寫手稿、國王顧問的推薦信,材料審核直接拉滿。
三、首年招生:音樂博士的入場券
2025年,浙師大藝術學院首次推出音樂專業博士(135200),設“音樂教育”方向,招收11人,其中非全日制7人
首年招生門檻友好:不設工作年限,僅需具備音樂或音樂教育相關學習或工作背景;不強制要求核心論文,認可近5年學術或實踐成果;英語四級425分即可報考。
音樂博士實行“申請-考核制”,無筆試環節。材料審核中研究計劃占60%,成果占40%。綜合考核涵蓋專業基礎、外語面試與綜合面試,全面評估考生專業素養與研究潛力。
對中小學音樂教師、藝術團體骨干、高校藝術教育工作者而言,此為圓夢博士的難得機遇。首年招生競爭相對緩和,學院配備優質導師團隊,學生有望成為“開門弟子”,享受資源傾斜。
非全日制音樂博士全程學費8萬元,性價比遠超東部同類院校。
典型案例:紹興某高級中學音樂教師林維(化名),36歲,男高音,全國高校教師聲樂展演金獎得主,提交主編教材《江南民歌進課堂》及省“音舞節”一等獎證書,研究計劃《非遺嵊州吹打校園傳承模式研究》被導師組評價為“自帶經費的縱向課題”,面試清唱《在那遙遠的地方》后全票通過。
四、專項計劃:政策護航的升學快車道
浙師大針對特定群體設立“對口支援伊犁師范大學等高校定向培養計劃”,招生名額單列,由受援高校選送人員報考。
該計劃具備三大優勢:
單獨通道,競爭更小:名額不在總計劃內,不與普通考生競爭,錄取概率顯著提高。
單位推薦,更具確定性:選拔更看重工作表現與發展潛力,適合教學經驗豐富、管理業績突出的在職人員。
政策清晰,無后顧之憂:錄取后不轉戶口檔案,畢業后回原單位工作,完美平衡學業與職業穩定。
典型案例:伊犁師范大學某學院副院長陳明(化名),憑借兩項省級教改課題及多篇核心論文積累,獲學校推薦,通過材料審核進入復試。他表示:“該計劃為西部高校教師提供了深造良機,兼顧工作與學術提升。”
五、提前聯系導師:成功錄取的關鍵一步
盡管教育博士實行“導師組”制,未在報名時綁定具體導師,但材料審核、綜合面試、最終排序均由報考方向導師組集體評分。提前展示研究潛力與專業匹配度,可獲得“隱形加分”。
有效溝通需遵循以下步驟:
精讀導師組近三年課題與論文,把握“課程數字化”“心理危機干預”“教育治理現代化”等共性關鍵詞;
準備“簡歷+成果+研究計劃”預約面談,以課堂實錄、紅頭文件、校本教材等硬核材料爭取導師認可;
面試前完成導師布置的問卷、微課或政策建議等“小任務”,提升現場印象分。
導師組決策具“一票否決”權,提前溝通面見,是從“材料過關”邁向“錄取穩了”的關鍵一步。
典型案例:金華某區教育局教研室主任趙凱(化名),報考教育領導與管理方向,提前聯系該領域資深博導,提交市級重點課題結題報告、核心期刊論文及研究設想。導師對其實踐經驗與研究思路表示贊賞,后續審核與面試中給予高度認可,最終成功錄取。
導師更傾向于選擇已了解、認可且具備培養潛力的學生。提前獲得導師認同,相當于為考博之路增添重要砝碼。
浙江師范大學憑借扎實的學科基礎、靈活的招生政策與親民的學費標準,正成為在職人員攻讀專業博士的“價值洼地”。無論您是深耕課堂的一線教師、執掌一方的教育管理者,還是活躍在國際中文教育或音樂教育領域的實踐者,這里均有為您量身打造的博士通道。
把握機會,于金華山麓、錢塘江畔,書寫屬于您的博士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