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課堂教學需要將教材內容轉化為課堂有效教學行為,即完成情境、認知、思維、主體、知識結構的轉化。
用“替換”實現教學情境轉化。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熟悉情境,實現從生活經驗到法治場域的敘事轉換。在《學會依法辦事》教學中,教師可以將教材中工人討薪的情境替換為師生熟悉的司機和乘客的矛盾糾紛情境,如讓學生根據“暴雨天氣”設想情境,并以《人民日報》轉載的“甩客”事件引出學習內容,然后明確“跟帖”的正確方式,引導學生談法治社會的愿景。
用“遵循”實現認知層次轉化。利用好教材設計的各欄目,實現從感性共情到理性法治認知,完成認知深度提升。《學會依法辦事》的各環節可以這樣推進:讓學生對“甩客”事件達成共情,組織學生以演繹的方式體驗如何用法治方式處理這件事,引導學生對各種公約與法律不相符合的地方進行改正。
用“延長”實現思維模式轉化。教師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等方面對事件進行多方面的分析,實現從簡單判斷到復雜邏輯推理,實現認知提升。在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從羅列觀點到串聯觀點轉變,講清觀點之間的關聯,構建知識網絡。如講清遇到“甩客”,我們能利用的基本途徑有哪些……由一步思考轉為兩步、三步串聯思考。
用“補充”實現價值主體轉化。在教學中,教師要講清現代法治的要求,用“我的法治實踐”進行學習主題的內化和外化,使學生明白“法治意識強并不等于凡事都要對簿公堂”。
用“遷移”實現知識結構的轉化。將事件所彰顯的具體事項遷移運用到社會比較關注的其他事項,從零散知識點到法治知識體系,完成學習任務。在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對小區/社區/村委會進行調研、找出難題、尋找幫助、制定解決方案,最后將方案提交給管理者。這樣的任務設計,既強調學生“做中學”“創中學”,又強調學生的深思和踐行。
(作者單位:四川省宜賓市第三中學校)
《中國教育報》2025年11月05日 第04版
作者:曾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