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楊俊峰文/圖
![]()
10月20日,在湖南綠地高新農林開發有限公司的竹筍加工車間里,工人正在忙碌。
![]()
在靖州國苓科技有限公司的加工車間內,工人正在加工茯苓。
![]()
粟澤香在箭葉淫羊藿育種育苗基地的大棚里除草。
![]()
湖南省懷化市會同縣大坡村廣坪國有林場的淫羊藿種植基地。
![]()
在湖南欣竺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黃精養殖基地,農戶向記者展示剛挖出來的黃精。
![]()
記者在金橋油茶種植基地采摘的油茶果。
從忙碌有序的酸筍生產線到生機勃勃的淫羊藿種植園,從漫山遍野的油茶林到繁忙喧鬧的茯苓貿易市場,湖南農民靠著發展林下經濟,把滿山青翠變成了實實在在的“錢袋子”,探索出一條“生態受保護,林下增效益”的綠色發展路徑。
10月20日至23日,記者跟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林下經濟報道組走訪湖南多個淫羊藿種苗基地、茯苓基地、黃精基地以及油茶樹種植和生產基地,實地探訪湖南發展林下經濟點“綠”成“金”,在大山里“種”出好日子的“秘訣”。
好竹筍帶來好收益
10月20日下午,在湖南省懷化市會同縣湖南綠地高新農林開發有限公司的竹筍加工車間里,公司負責人、微信昵稱為“筍老農”的楊佩儒正忙碌地檢查著生產線。
清洗、切分、腌制、裝袋、殺菌……自動化設備高速運轉,工人們有條不紊地忙碌著。經過加工,鮮筍變身清水筍、酸菜筍、泡椒筍等多樣產品,不僅供應本地市場,還遠銷上海、廣東等地。
“目前,公司已流轉筍用林5萬畝,配套竹筍初級加工廠10家、精深加工廠1家,并聯合湖南農業大學建成國家級‘竹筍科技小院’。”楊佩儒告訴記者,今年以來訂單充足,銷售額有望實現8000萬元。全產業鏈發展模式,讓好竹筍帶來了好收益。
楊佩儒的成功離不開會同縣的創新舉措。2021年,當地將林地使用權、林木所有權、林木使用權三權整合,推出可交易、可流通的綠色金融不動產權證。這張證書不僅可以向銀行抵押貸款,形成獨特的“林權貸”,還能讓企業和農戶在林下經濟種植等方面享受政策傾斜。
“林權貸具有額度大、周期長、利率低、用途廣的特點,讓我們企業嘗到了實實在在的甜頭。”楊佩儒說,“公司用這筆資金購買了4臺全自動包裝機,建成了一條大型流水殺菌線、速凍生產線和1萬立方米的冷庫,日產能從1萬包躍升至10萬包。”他說,企業還將繼續申請“林權貸”,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
會同縣委副書記、統戰部部長李超說,“會同竹筍”已獲得農產品國家地理標志登記證書。2024年以來,全縣新增筍竹相關市場主體25家、企業10家,當地正著力打造百億級筍竹全產業鏈。
“小草藥”撐起“大錢袋”
10月21日清晨,在會同縣連山鄉火神坡眾鑫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箭葉淫羊藿育種育苗基地的大棚里,村民們早早開始了勞作。
村民粟澤香一邊除草一邊向記者介紹:“我家是附近漩水村的,土地流轉給了基地,既能收土地租金,還能在農閑時和同村人一起來這干活兒,一年下來可以掙到1萬元左右的工錢。”
淫羊藿這種多年生草本植物,莖葉均可入藥,市場需求量大,一次種植可連續采收10年以上,每畝年產值達1萬元至2萬元。“淫羊藿從葉子到根莖,渾身都是寶。”眾鑫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蔡葉茂說,火神坡基地有240畝標準化育種育苗大棚,于2024年建設,年產淫羊藿種苗1000萬株,可供3000畝商品基地種植。“預計今年可實現綜合產值2000萬元。”他說,基地還帶動當地50多名村民就業,也給當地村集體經濟每年增收5萬元。
10月21日下午,在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五里沖的茯苓基地里,靖州國苓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新芝熟練地刨開楊梅樹下的土壤,挖出了一塊沉甸甸的“土疙瘩”。
“這是茯苓,我們靖州的‘寶貝疙瘩’。”托起剛挖出的茯苓,王新芝說:“茯苓是寄生在松樹根上的菌類植物,是藥食同源的中藥材,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等功效。在楊梅幼林下套種茯苓的模式節約了土地資源,把土地流轉成本每畝降低了80元,茯苓采收后還能為楊梅樹提供有機肥,實現林農與茯苓企業雙贏。”
目前,靖州全縣茯苓種植面積達3萬畝,擁有茯苓規上企業15家、高新技術企業33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2家、加工合作社和家庭農場261家、個體加工戶3564家,直接帶動7萬余人就業增收。
“這批黃精已生長6年,為高標準野生品種,預計畝產鮮品可達3500公斤,可采收鮮品4000多噸。今年黃精采收季首批150噸鮮品已被預訂一空。”10月22日上午,湖南欣竺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鮑楊德,在位于懷化鶴城區的黃精養殖基地向記者介紹,“我們已構建‘加工+銷售’一體化體系,開發出九制黃精、黃精茶、黃精芝麻丸等6類產品。銷售渠道包括線下7家中藥材批發商、18家連鎖藥店合作,年供干貨量約150噸;線上通過電商平臺和直播帶貨,年銷售量在1500噸左右;同時為3家食品企業提供原料定制服務。”
如今,在湖南,茯苓、黃精和淫羊藿等“小草藥”撐起了村民、企業和地方政府的“大錢袋”,它們構成了湖南林下經濟670多億元的年產值。截至2024年,湖南省林下經濟利用林地面積達3610萬畝,森林食物產量超1270萬噸,直接帶動300多萬人就業,每年為農民人均增收2800元以上。
油茶業充滿“科技范兒”
“大家快來看,這一大片全是我們公司自營的油茶林,面積接近3萬畝,遍布羅霄山脈沿線。”10月23日,在攸縣的湖南湘天華油茶文化產業園,湘天華油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文新招呼記者們在“羅霄山脈北緯27°”牌子前打卡。
地處北緯26°—28°的羅霄山脈,被業界譽為中國油茶種植的“黃金帶”,這個區域的氣候溫和、日照充足,紅壤中富含礦物質,孕育出占全國三分之一產量的湖南油茶產業。
“世界油茶看中國,中國油茶看湖南。”湖南省林業科學院研究員、國家油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陳永忠介紹,油茶的油酸含量高達80%,超過橄欖油,且富含維生素E、角鯊烯等活性成分,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重點推廣的健康食用油。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湖南省油茶林總面積達2371萬畝,茶油產量44萬噸,綜合產值943億元,種植面積、產量、產值和科研實力均居全國首位。
在湖南,科技創新貫穿油茶全產業鏈,讓油茶業充滿“科技范兒”。
走進醴陵板杉鎮金橋油茶種植基地,只見漫山遍野的油茶樹郁郁蔥蔥,一顆顆砂糖橘大小的油茶果掛滿枝頭。旁邊山頭被推平的地面上,排列著3個約150立方米的水泥池,蓄積著調配好的有機肥、菌肥、復合肥和微量元素組成的水肥混合液,經由PVC(聚氯乙烯)管輸送,可以精準直達一棵棵油茶樹的根系。站在連綿起伏的油茶林中,醴陵金橋生態林農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鄧日成對記者說:“今年長勢不錯,畝產預計能達到1500斤以上。”
茶油生產環節也離不開科技賦能。在攸縣高新區,一棟碩大的茶紅色球形建筑十分醒目。這是湖南亞美茶油股份有限公司建成的油茶果5G智慧油茶博物館,建筑面積2000平方米。
博物館后的園區內,是投資近3億元的智慧無人化茶油工廠。車間中,AI(人工智能)機器人正在進行交互式作業,全自動生產線每天可灌裝28萬瓶茶油。這條日加工100噸鮮果的生產線,讓亞美茶油年加工能力達到2.4萬噸。
在銷售環節,數字技術的應用讓茶油有了“身份證”。“我們運用產業數據庫+AI技術,打造了湘天華數字中心。氣象預警、土壤墑情和病蟲害監測、水肥調控、倉儲管理、物流軌跡追蹤、區塊鏈溯源等種植、加工、營銷環節的所有數據,都將匯集在這里,實現數字化閉環。”張文新介紹,通過規模化、數字化經營管理,公司已實現全鏈條運行、全體系品控,一瓶一罐一溯源碼,保證每一滴油,從林地到餐桌都安全放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