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勞模、正高級畜牧師吳桂琴在 2025 科普中國說豐收節專場活動帶來演講《破殼行動:中國蛋雞的科技突圍戰》,分享了中國蛋雞從依賴進口種源到實現自主培育的艱辛歷程。
以下為吳桂琴的演講節選:
下圖的這只毛茸茸的小雞,叫做“京粉 6 號”,別看它看起來普普通通,其實有著非常特殊的意義——它不僅是我們中國人自主培育的蛋雞品種,具備中國特色、世界獨有的基因優勢,更是全球首個實現 700 天產 500 枚蛋的超高產蛋雞。
![]()
你可能想不到,就是這只在我們掌上小小的一只雞,背后藏著一段跨越 20 余年的奮斗史,而早餐盤中這枚非常普通的雞蛋,正是一枚閃亮的勛章,見證了中國種源自主的破殼之路。
今天就讓我們從這只小雞說起,一起回顧這段關乎每個人“吃蛋自由”的中國蛋雞科技突圍史。
為何必須突破
“商業蛋雞” 種源困境?
很多人可能都非常疑惑,農村里很多人都養雞,為什么還要長期從國外引進“商業蛋雞”呢?關鍵在于主要性能相差特別大。
家里養的雞一般是“地方土雞”,雖然雞肉香、蛋味濃,但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是產蛋量極低——一年最多產 180 枚蛋,且受季節影響大。而商業蛋雞是經科學選育的“專業產蛋選手”,年產蛋量能穩定在 330 枚以上,同時還具備耗料少、抗病性強等優勢,能完美適配規模化養殖需求。可以說,沒有這些 “高科技雞”,就沒有如今穩定、平價、充足的雞蛋供應。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雞蛋消費國,每年要消耗近 4000 億枚雞蛋,但在2003 年前后, 80% 以上的商業蛋雞種源都要依賴進口,產業風險顯而易見。
![]()
而且,當時國內企業引種完全要看國際育種公司臉色,始終“沒話語權”,具體表現為 “四不自由”:
數量不自由:對方想給多少就給多少,旺季時根本供不上貨;
價格不自由:每批種雞價格說漲就漲,國內企業只能被動接受;
時間不自由:引種周期長達半年,一旦對方延遲發貨,養殖場就可能面臨 “斷檔”;
技術不自由:國外對核心技術嚴防死守,進口種雞血緣不純,僅能用于擴繁,無法用于育種,國內企業花高價購買的 “祖代種雞”,用途被嚴格限制。
這些處處受限的被動局面,讓育種科研人員們意識到,沒有自主種源,我們有再大的消費市場、再完善的銷售渠道,都是“捧著金碗要飯吃”——一旦斷供,全國雞蛋價格可能暴漲,老百姓的“吃蛋自由”隨時都會落空。
蛋雞育種:
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科學攻堅
不少人以為“育種”就是“找好雞下蛋孵化”,實則不然。蛋雞育種是一場“與時間比賽的科學實驗”,每一步都需攻克無數難關。
1.育種 “基本功”:
十年堅守,用指尖丈量百萬枚雞蛋
培育優質蛋雞,首要任務是篩選“核心種雞”。2008 年自主育種初期,缺乏自動化設備,科研人員只能扎根大山深處的核心場,與 3 萬只種雞“同吃同住”,每天手工記錄每只雞的產蛋數量、蛋重、蛋殼顏色,甚至體重、羽毛狀態等數據,確保掌握種雞的完整性能表現。
為了保證種雞純種無病原,每一家都要按“系譜”孵化,雛雞出殼后立即檢測禽白血病和雞白痢病原,只要 1 只雞檢測呈陽性,同系譜種雞便全部淘汰。
![]()
圖片來源于吳桂琴PPT
曾有一次純系出雞時,百十號人在孵化廳連續奮戰 20 多小時,完成記錄、免疫、檢測等工作,直至次日晨光初現,才將合格雛雞送往育雛場。這樣的堅守持續了 10 年,科研人員用指尖丈量幾百萬枚雞蛋,用紙筆記錄上百萬組數據 —— 這些看似重復的工作,為后續育種筑牢了基礎。
2.突破 “卡點”:
打破國外基因芯片壟斷
2014 年,育種工作遇到 “天花板”:傳統育種依賴 “表型選擇”(即通過外觀、產蛋量等外在表現選種),準確率低、周期長,培育一個品種需 10 年以上;而國際上已采用 “基因組育種技術”,通過基因芯片 “讀取雞的基因”,快速篩選出具備 “高產、抗病” 基因的個體,效率是傳統方式的 3 倍以上。
但當時全球蛋雞基因芯片被國外壟斷,不僅檢測成本高昂(每只雞 1300 元,相當于 10 只雞的養殖成本),且存在兩大缺陷:一是國外芯片基于海蘭、羅曼等國外雞種設計,2/3 的 “基因位點” 不適配中國蛋雞(中國蛋雞經 20 多年獨立選育,遺傳背景、產蛋性能、環境適應性與國外品種差異顯著);二是芯片需從國外預訂,周期長達 3 個月,一旦遇到貿易摩擦,隨時可能斷貨。
3.自主創新:
從 “鳳芯壹號” 到 “液相芯片”
核心技術無法外購,科研團隊決定自主攻關,聯合中國農業大學楊寧教授團隊,在政府 “863” 計劃和北京市項目支持下,分兩步實現突破:
第一步:造自己的“基因體檢表”。2017 年,中國第一款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蛋雞基因芯片“鳳芯壹號”問世。它如同 “雞的基因二維碼”,上面包含了幾萬個與蛋雞產蛋量、蛋品質、抗病力相關的基因位點,能精準 “掃描” 雞的高產潛力與抗病能力。借助這款芯片,每只雞的檢測成本降至國外芯片的 1/6 以下,且完全適配中國蛋雞品種。
![]()
圖片來源于吳桂琴PPT
第二步:攻克生產環節依賴的難題。“鳳芯壹號” 雖然實現了設計自主,但生產仍需依賴國外工廠。2018 年,國外廠商突然提價,要求“1萬張起訂”且每張漲價 35 元。針對這個變化,科研團隊繼續攻關,最終研發出“液相芯片”,實現設計、生產、檢測全環節自主可控,成本再降 42.6%,檢測周期從 3 個月縮短至 15 天。
有了自主芯片,育種效率大幅提升:過去篩選 “高產雞”,需等雞產蛋一年才能根據產量判斷;如今雛雞剛出殼,采一滴血提取 DNA,通過基因芯片檢測 30 天,就能判斷其是否具備高產基因——科技讓育種實現 “精準定位”。
![]()
圖片來源于吳桂琴PPT
2019 年,京粉 6 號誕生,這標志著中國蛋雞育種從“跟跑”“并跑”變成了“領跑”的跨越。這只雞的成功,背后是我們用 20 年搭建的“自主育種體系”——這才是實現中國人“吃蛋自由”底氣所在。
從 2009 年在人民大會堂發布的京紅 1 號、京粉 1 號,到 2012 年的京粉 2 號,2016 年的京白 1 號,再到 2019 年的京粉 6 號,已培育 5 個京系蛋雞、3 個沃德肉雞品種,形成適配不同區域、滿足不同需求的品種矩陣。截至 2024 年底,京系蛋雞累計推廣 78 億只,占國內市場份額 60%,意味著中國人每吃 2 枚雞蛋,至少有 1 枚來自京系列;2023 年,“京紅 1 號”“沃德 188” 還出口至非洲坦桑尼亞,實現中國自主培育畜禽品種首次走出國門,完成從 “引進來” 到 “走出去” 的歷史性突破。
中國蛋雞的自主育種之路,是一場從追趕到引領的科技長征。
策劃制作
演講人丨吳桂琴 北京市勞模、正高級畜牧師
責編丨楊雅萍
審校丨徐來、張林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