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南京大學一食堂窗口推出“999元帝王蟹”餐品,引發輿論場激烈討論。支持者認為,食堂服務應“豐儉由人,多個選擇挺好的”;反對者則直言,“對學生來說有點太奢侈了”,并擔憂可能在校園中助長盲目攀比之風,導致餐飲消費偏離理性軌道。
11月4日,南京大學后勤服務集團發布“情況說明”回應稱,11月1日起,該校第九食堂某窗口在試營業期間,為宣傳推廣曾供應堪察加擬石蟹(俗稱“帝王蟹”)作為食材并售出。“情況說明”進一步表示,“為在校園內進一步弘揚勤儉節約風尚、深入踐行‘誠樸雄偉、勵學敦行’的校訓精神,負責該窗口經營的餐飲企業已對現有菜式供應進行調整,確保菜式更加豐富多元、實惠親民,更好地契合大學食堂的基本定位。”
結合校方上述回應及學生在社交平臺的最新分享來看,目前相關窗口已不再供應“999元帝王蟹”,僅保留“68元/條的石斑魚、50元/只的梭子蟹”等海鮮餐品。這場討論以此收尾,一個更具普遍意義的議題隨之凸顯:在提供多元化服務與堅守校園餐飲定位之間,高校食堂究竟該如何破題,找到兩者的平衡點?
從在校學生先前的反饋來看,有不少對帝王蟹餐品持支持態度。例如,該校一名大二學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介紹,他和四名同學拼單品嘗了帝王蟹等餐食,感覺很驚喜,味道也不錯。這樣看來,在校學生更多是出于“圖個新鮮”的心理,偶爾“奢侈一把”,再加上拼單分攤成本,人均價格尚在可接受范圍之內,本也無可厚非。這種“偶爾嘗鮮”的需求,也折射出當代大學生對餐飲“個性化體驗”的追求。
然而,持反對意見的社會公眾,則抱有更深層的顧慮。一方面,多數學生還未經濟獨立,高價餐品可能會加重家庭的經濟負擔,甚至讓部分學生因“想嘗鮮卻消費不起”產生心理落差;另一方面,他們擔心食堂出現高價餐品會模糊“校園消費”的邊界,誘發攀比風氣。這樣的顧慮并非沒有道理。更重要的是,在不少公眾看來,高校食堂有著鮮明的公益屬性,其首要任務應該是在保證餐品口味的同時,盡可能控制價格,讓學生吃得“實惠又美味”。從這個角度出發,“999元帝王蟹”確實超出了大眾對校園食堂的認知范疇。
事實上,正所謂“有需求就會有市場”。如今的高校,早就不再局限于“大鍋飯”式的單一供給,而是在餐飲等服務中引入更多市場化操作,如引進連鎖品牌、開設特色餐廳等,都已成為常見做法。這些舉措既能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也能為校園內的學術交流、賓客來訪等活動提供更適配的餐飲場所,是高校服務升級的體現。但為何“999元帝王蟹”仍引發如此大的爭議?說到底,還是因為它出現在了“食堂”這個承載著“公益、普惠”屬性的場所。公眾對食堂的期待,是為大多數學生提供平價餐食,而非成為高端消費的載體。
由此可見,此次事件其實也是給高校餐飲的市場化探索提了個醒:一方面,個性化服務需要分清場合,在食堂這類具有較強公益屬性的場景中,還是應該以平價、剛需菜品為主,確保所有學生都能吃得起、吃得飽;另一方面,學校的多樣化服務也要把握好尺度,適度“升級”可以理解,但“999元”這種明顯超出學生日常消費水平的菜品,確有偏離合理區間之嫌,容易引發公眾對“食堂定位偏離”的質疑。
值得欣慰的是,南京大學在前述回應中也提到,學校過去已持續推出一系列保供穩價舉措,其中,1分錢暖心早餐,0.4元、0.8元平價素菜,1.5元陽春面和蛋炒飯等,得到了師生的認可。校方還承諾,未來將給全校師生提供更加物美價廉的餐食和更加優質的服務,并進一步強化食堂的服務育人功能。
總而言之,高校食堂的多元化服務,關鍵在于拿捏好公益與市場的分寸。既要用平價優質的菜品兜住基本生活的“底線”,也要用豐富多元的選擇打開個性體驗的“空間”,在校園一隅,實現最大公約數的溫暖與包容。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