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消費質量報全媒體評論員 郭劍夫
一只標價999元的帝王蟹,讓南京大學食堂在短短幾天內體驗了一把“網紅”的滋味,也結結實實挨了一記來自輿論的“回旋鏢”。學生們前腳在社交平臺曬出拼單吃蟹的“凡爾賽”瞬間,校方后腳就火速整改,并留下一份“違背食堂定位”的情況說明,與之前“成本價惠民”的宣傳形成絕妙反差。
這個事情,表面上看是“一道天價菜該不該出現在校園”的爭議,實則揭開了高校食堂定位模糊、監管缺失等深層問題。
為“校園帝王蟹”辯護的聲音里,最響亮的一條莫過于“學生有消費自由”。然而這個觀點卻經不起推敲。大學不是商場,學校食堂更非純粹的商業場所。其核心屬性是公共服務,享受著政策補貼和場地優惠,根本使命是保障學生吃得安全、吃得健康。用市場邏輯為天價菜開路,是典型的偷換概念。當一頓飯需要學生們像湊首付一樣“拼單”才能享用,它早已在無形中越過了經濟能力的界限。這種所謂的“自由選擇”,是對公共資源的一種僭越。
更值得玩味的是校方的應對邏輯。“招商時不管,上熱搜才管”的被動模式,暴露了后勤管理的滯后與失序。如此高調、高價的菜品,當初是如何通過層層審核順利進入學校食堂的?是否存在著程序上的缺失和監管上的盲區?直到輿論發酵才匆忙整改,這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做法,恰恰說明管理制度本身存在漏洞。高校食堂的特許經營不是法外之地,更不能淪為“誰掏錢誰說了算”的利益場。
有人羨慕這是象牙塔里的自由,是“豐儉由人”的體現。但真正的體面,從來不是菜單上出現了多么昂貴的食材,而是讓每一個學生都能以合理的價格享用營養均衡的一日三餐。大學的尊嚴在于思想與知識的殿堂,而非餐桌上的奢華。南京大學校訓“誠樸雄偉、勵學敦行”,“誠樸”二字當頭,其精神內核理應浸潤到校園的每一個角落。
說到底,高校食堂可以多元,但不能變質。相信師生更希望看到的是在普惠基礎上的多元化,是類似“你來點菜我來做”這種真正傾聽師生需求的主題餐飲活動。當食堂開始用價格將學生分為三六九等,當公共空間被消費能力重新定義,我們失去的不僅是一方餐桌的平等,更是大學精神應有的純粹。好在南京大學這波整改來得及時,但更希望各高校能引以為戒,主動筑牢防線,別等輿情火燒眉毛才慌忙救場。
![]()
來源 | 消費質量報
編輯 | 李星彤
校對 | 聶行
責編 | 張可
審核 | 涂偉
版權聲明 | 本文僅作分享之用。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刪除。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