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下令加大核武器試驗力度”的消息上周在社交媒體引爆輿論,讓中斷三十年的美國核爆試驗話題重回公眾視野。
作為1992年以來未再進行核爆炸試驗的核大國,美國這一表態(tài)瞬間引發(fā)全球對冷戰(zhàn)式核競賽重現的擔憂,各國輿論紛紛猜測其背后的戰(zhàn)略意圖。
就在爭議發(fā)酵之際,美國能源部長克里斯·賴特緊急出面澄清,強調此次測試并非核爆炸。
這場牽動全球神經的試驗,究竟是常規(guī)技術升級還是核威懾升級的信號?
![]()
上周三,在韓國出席相關活動前幾分鐘,特朗普便在平臺發(fā)文,明確下令五角大樓加大核武器試驗力度。
隨后面對記者追問時,他更是直言“其他國家都在進行試驗,我們也應該跟進”,并提及美國自1992年起停止核爆炸試驗的歷史。
這番模糊且?guī)в猩縿有缘谋硎觯屚饨缌⒖虒⑵渑c“重啟核爆試驗”劃上等號。
要知道自1996年《禁止核試驗條約》達成以來,盡管條約未正式生效,但全球已形成不進行破壞性核彈試驗的普遍共識,特朗普的表態(tài)無疑打破了這份脆弱的平衡。
![]()
特朗普模糊的表態(tài)背后,是美國中斷三十年的核爆試驗真的要卷土重來,還是另有隱情?
能源部長明確指出,此次測試屬于“系統性非臨界爆炸試驗”,核心是驗證核武器除核爆炸外的其他關鍵部件性能,確保核武庫正常運作。
為打消公眾疑慮,賴特特別解釋,內華達州核試驗場雖面積超羅德島州,但民眾絕不會看到核爆炸標志性的蘑菇云。
根據美國國家核安全管理局(NNSA)的官方定義,非臨界試驗是在不達到核材料臨界質量、不引發(fā)核鏈式反應的前提下開展的測試,主要用于評估核部件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這一技術美國已長期秘密應用。
![]()
值得注意的是,賴特的澄清并非無的放矢,NNSA此前發(fā)布的年度報告顯示,美國每年都會開展數十次類似非核試驗,此次引發(fā)爭議的核心,實則是特朗普將常規(guī)測試提升至“國家戰(zhàn)略表態(tài)”層面的刻意操作。
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2023年發(fā)布的報告,美國正推進一項為期三十年、耗資1.7萬億美元的核彈頭更新換代工程,涵蓋W88 Alt 370潛射核彈頭、B61-12戰(zhàn)術核彈等多款新型核武器的研發(fā)與部署。
此次非臨界試驗,正是為這些新型核系統提供技術驗證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從國際背景來看,美國的舉動也帶有明確的針對性:俄羅斯雖自1990年起未進行過確認的核爆炸試驗,但近期成功測試了“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和“海神”水下魚雷,前者具備無限續(xù)航能力,后者可跨太平洋打擊目標。
![]()
朝鮮則在2017年進行了最后一次核試驗,其核技術發(fā)展始終被美國視為“安全威脅”。
美國國防部2022年《核態(tài)勢評估報告》中曾明確提出,要“強化核威懾以應對大國競爭”,此次試驗表態(tài)正是這一戰(zhàn)略的具體落地。
從國際法層面來看,美國的非臨界試驗并未違反《禁止核試驗條約》的核心精神。
該條約1996年開放簽署,目前已有187國簽署、178國批準,但美國、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始終未完成批準程序,導致條約未能正式生效。
![]()
不過,條約確立的“反對核爆試驗”原則已成為國際社會普遍遵循的準則。聯合國裁軍事務廳最新數據顯示,全球核爆炸試驗次數從冷戰(zhàn)時期的年均數十次,降至21世紀以來的個位數。
對于美國此次行動,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通過發(fā)言人表態(tài),呼吁各國“堅守核裁軍承諾,避免引發(fā)新的軍備競賽”。
俄羅斯外交部則回應稱,若美國重啟核爆試驗,俄方將采取“對等反制措施”。
全球核威懾體系的平衡并未因此次事件被打破。美國的非臨界試驗本質上是核武庫維護的常規(guī)操作,但其高調表態(tài)更多是戰(zhàn)略威懾的政治手段。
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總干事格羅西指出,當前全球核安全的最大風險并非常規(guī)試驗,而是“核技術擴散與誤判風險”。
俄羅斯并未因美國此次表態(tài)調整核試驗政策,朝鮮也未釋放重啟核試驗的信號。相反,多國近期加速推動核裁軍對話,聯合國安理會本月將召開核不擴散專題會議,呼吁各國重啟多邊軍控談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