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大陸西海岸的范登堡太空部隊基地升起一道白色軌跡,一枚未攜帶實彈的“民兵III”洲際彈道導彈劃破長空。
這場原定于三周前舉行的試射因技術故障推遲,最終在周三的暮色中完成。
作為美國核武庫的陸基支柱,“民兵III”的此次常規檢驗恰逢微妙時刻,俄羅斯“軍隊-2024”論壇剛剛落幕,俄方在會上展示了包括“薩爾馬特”重型洲際導彈在內的多款新型戰略武器。
就在導彈試射同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其社交平臺Truth Social發布視頻,重申要求“戰爭部立即啟動核試驗準備工作”。
這段被多家研究機構標注“可能經過人工智能處理”的視頻,與上周其賬號發布的文字聲明高度吻合,連收尾的慣用句式都如出一轍。
值得玩味的是,白宮以“聯邦預算僵局導致人員不足”為由,未對這段視頻的出處置評。
莫斯科的反應既迅速又克制。俄國防部長別洛烏索夫當天表示“必須對華盛頓的舉措作出回應”,但總統普京隨后定調稱,在美國未實際違反《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前,俄方不應過早采取行動。
這種審慎態度與今年六月俄方成功試射“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時展現的自信形成鮮明對比。
美國能源部長賴特在周日電視訪談中澄清,所謂核試驗準備實為“亞臨界實驗”,通過高能炸藥壓縮核材料卻不引發鏈式反應。
![]()
這類實驗雖不產生核爆炸,卻能驗證核武器在長期儲存后的可靠性。
目前美國庫存的B61-12戰術核彈正在歐洲多個北約基地輪換部署,這種可搭載于F-35戰機的精確制導核彈,其維護升級正需要此類數據支撐。
而俄羅斯的“波塞冬”核動力無人潛航器已在白海完成第三次水下測試。
這種被北約稱為“末日武器”的裝備能攜帶千萬噸當量核彈頭,沿千米深海航線悄無聲息逼近海岸線。
盡管兩國都在推進核武器現代化,但自1992年以來,地球上再未出現過真正的大氣層核爆炸。
克里姆林宮發言人佩斯科夫透露,俄方事先獲得了“民兵III”試射的通報。
![]()
這種建立在《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框架下的透明機制,與社交媒體上真假難辨的核言論形成諷刺對照。當前條約將于2026年到期,而關于后續安排的談判仍陷于僵局。
在日內瓦,聯合國裁軍研究所最新報告指出,全球核彈頭總數在連續下降三十年后首次回升。
包括高超音速武器在內的新型戰略載具正在重塑威懾格局。
當“民兵III”的尾焰消散在太平洋上空,大國核博弈已進入比爆炸當量更考驗智慧的新維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