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的軍事力量在烏克蘭戰場上暴露出諸多短板,其常規軍力的局限性已成為不爭的事實。然而,這座昔日軍事帝國雖顯頹勢,卻仍憑借核武庫與不對稱戰略維持著全球影響力,形成一種“實力雖衰,威懾猶在”的獨特態勢。
俄烏這仗像把尺,俄軍到底什么樣一量就知道,戰前被說成世界第二的隊伍,真上火線,后勤亂,裝備舊,人手緊,2025年軍費說出來也就1400億美元,不到北約總盤子的十三分之一,錢多往核那邊走,常規部隊換新的節奏慢,T-90還靠著蘇聯那點底子,蘇-57到手的架數湊不滿五十,北約那邊F-35一片一片地飛,廠子這塊更難,蘇聯散了鏈條就斷,制裁壓著,高端零件短,先進導彈還得找進口芯片,紹伊古一句武器產量翻倍,聽著硬,背后就是產能和戰場需求頂在一塊。
俄這邊底色還在核上,膽子是核威懾給的,不對稱的路走了很多年,數出來的彈頭到2025年差不多4380枚,指揮層沒了還能自動反擊的系統立著,名叫死神之手,超高音速是牌面,空射的匕首,帶滑翔彈頭的先鋒,標的就是穿過反導,速度能飆到27馬赫,美國那邊到2025年才把暗鷹擺出來,還是5馬赫這一檔,以核補常這路子鋪開了,北約常規強也不敢亂闖,前線學到的活也不少,管道旅把油水頂上,無人機一群一群地飛,指揮鏈壓短,打起來拖得久一點,常規硬傷沒抹平,扛耗的勁頭漲了點。
外部關系在變,西邊冷了,方向就轉到東邊,和中國走得更近,2025年兩國聯合聲明說不結盟但協調,一起演訓,北極航道一起搞,南昌航展上俄飛行員拎著貨清單滿場轉,伊爾76裝滿就走,這些畫面把互信拍得很直觀,依賴的關系有點偏,俄的油氣往亞洲走,經濟慢慢靠這條線,中國給經貿撐著,不去做軍事捆在一起的事,平衡是有的,壓力能緩一口,空間也會被圈住一層。
往后看難處多半在結構上,人口往下走,前線傷亡疊著人才外流,勞動力更緊,經濟在制裁下面向能源出海,制造業占比撐不起二成的GDP,北約擴到32國,芬蘭瑞典進來,俄的西部邊線攤開在對面眼前,要真把火點高,俄軍可能把核威懾和本土防線抱穩,時間往后拉,長時間多線頂住的把握說不滿。
衰落不等于崩掉,這個態勢比較清楚,常規力量撐不起到處插手的路子,核庫和地緣位置還能扛住一片區域的主導,黑海艦隊船不新也能壓住一塊海面,錢和資源往關鍵點堆,把底線勾出來,這種衰而不倒的狀態,像是大國博弈里會常見的一種形態。
![]()
參考資料:《搜狐網》、《騰訊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