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馬拉松本月30日就將鳴槍。作為每屆“上馬”賽前的“熱身”,“上馬加油站·跑友沙龍”今天下午在安利體驗館·美好劇場舉行。“上馬加油站”來到第十個年頭,今年第一次把一位音樂家請到臺上。在“美好劇場”里,著名鋼琴藝術家孔祥東坐在燈下,像老朋友一樣,普通話里不時穿插幾句滬語——輕松、親切,掌聲一陣陣。
上馬將近,仿佛這座城市的腳步也快了起來。場外,跑者們談配速、談訓練計劃;臺上,孔祥東聊起了他的“起點”。
“我這輩子從來沒想過自己會去跑步。一直是‘拿手指在跑’,從沒想過‘用腳去跑’”“五十歲那年,我照著鏡子對自己說:這不是我想要的樣子”……那一天,他還沒跑鞋,穿著一雙很重的皮鞋,從上海圖書館到城隍廟,再走回去。累,但開心——很久沒這樣“走到街上去”。第三天,他給自己寫下一句:“要用自己的腳步,去丈量生命中愛的距離。”
![]()
![]()
他把“如何開始”說得很實在:先出門。給自己定最低行動門檻——“快走十分鐘也算”。把需要意志力的環節,變成不用反復決定的日常。他說:“先把出門這件小事做好。”又說:“固定時間、固定路線、固定同伴,儀式感是有用的。”
他也不回避那段有些陰霾的歲月。情緒的陰影里,他靠專業治療,靠音樂,也靠走出家門這一步,一點點把生活拉回正軌。跑步不是藥,但像一只節拍器:把作息撥回來,把強度擰回去,把專注聚起來。
談到“怎么跑得像自己”,他給了一個音樂家的隱喻:“我在跑步機上背譜,按曲子的速度標記來定節奏。快板就快一點,慢板就慢一點;三十五分鐘一首協奏曲,快—慢—快,身體和音樂就有了同一個呼吸。”他會看心率,會參考配速,但不被某一個數字牽著走:“不圖快,不圖強,我想長期可持續。”
他提煉的這套節拍哲學落到普通人身上,筆者的理解是四件小事:先出門:最低門檻也算數,別被心理門檻絆住;先秩序:睡眠、飲食、強度先穩住,再談速度;先長久:用“周”“月”看訓練,不和昨天的自己較勁;先人間:跑步是和城市重新握手、和他人互相點頭打招呼的一小步。
“先人間”這一條,他說得尤其暖:“我特別相信問候的力量。在小區,我會主動同保安、環衛阿姨打招呼。十個人里有一個回以微笑,那就是小確幸。我們不是獨美其美,是美美與共。”
![]()
孔祥東還未親身參與過上馬,但他看上馬的角度,更像一個細膩睿智的觀察者:志愿者、補給站、輪椅選手、清晨的街景……他覺得,馬拉松是城市文明的標配;在熱度之外,更該記住三個詞——安全、秩序、長期。這和當下賽事強調的方向一致:循序漸進、科學訓練、量力而行、平安完賽。
筆者想起海派作家常寫的“日常之光”。今天,孔祥東沒有擺出“勵志宣言”,只有真情實感:從最小的一步開始,把節拍找準,其他交給時間與日常。“跑步不只是邁開雙腿,是讓我們重新張開熱愛生活的翅膀。”孔祥東說。
本次活動由解放日報·上觀城事頻道、上馬組委會和安利(中國)日用品有限公司聯合主辦。
原標題:《【上馬加油站】孔祥東:跑步不只是邁開雙腿,是讓我們重新張開熱愛生活的翅膀》
欄目主編:陳華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姚勤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