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僧辯的人生起點,帶著南北朝亂世特有的遷徙印記。他字君才,太原祁人,出身北方士族太原王氏旁支。父親王神念一開始在北魏當官,從并州主簿一直升職遷至潁川太守。天監年間,父親王神念因北方戰亂南奔梁朝,官至右衛將軍,以勇武聞名于時。
最初的仕途,王僧辯緊緊依附于湘東王蕭繹。他起家為湘東王國左常侍,此后便隨著蕭繹的職位變動而遷轉:蕭繹任丹陽尹,他轉府行參軍;蕭繹出守會稽,后移鎮荊州,他都任中兵參軍,始終是蕭繹幕府中的核心成員。這段 “從王” 經歷,讓他深度熟悉蕭繹的性情。
![]()
早期軍事生涯中,王僧辯已顯露出沉穩的用兵風格。武寧郡發生叛亂時,蕭繹命他率軍平叛,他很快就平定了這次叛亂,因功遷貞威將軍、武寧太守。此后,他歷任振遠將軍、廣平太守、新蔡太守等職,每到一地,都以 “治軍嚴整,撫民有方” 著稱。
太清二年,侯景以 “清君側” 為名發動叛亂,建康陷入重圍。蕭繹命王僧辯 “假節,總督舟師一萬,兼糧饋赴援”,沒想到軍隊剛到京都近郊,便傳來宮城陷沒、梁武帝蒙塵的消息。王僧辯與柳仲禮等將領無奈 “先屈膝于景,然后入朝”,侯景收編其部眾及糧草,還對他們好生安撫,不久侯景便遣王僧辯返回竟陵。王僧辯跑得比兔子還快,很快就返回投靠蕭繹,蕭繹承制任命他為領軍將軍。
![]()
此時的梁朝已四分五裂,蕭繹與湘州刺史蕭譽、雍州刺史蕭詧因權力爭奪互生嫌隙,蕭繹命王僧辯統軍討伐蕭譽。
王僧辯一開始認為竟陵部下尚未集結完畢,想等軍隊齊集后再發兵,便與鮑泉商議暫緩出兵。蕭繹本就性情忌恨,聽聞后以為王僧辯故意拖延不去,已經不高興了。王僧辯入宮進言時,如實陳述想法,蕭繹竟拔劍厲聲問:‘你是害怕出兵嗎?’,后更是用劍砍傷王僧辯,最后命人將他收押入獄,連其子侄也一并關押。
就在此時,岳陽王蕭詧率軍突襲江陵,蕭繹慌亂之下,只得派人到獄中向王僧辯問計。王僧辯提出加固城防、分兵襲擾敵軍后路的計策,蕭繹當即赦他為城內都督。
不久后蕭詧奔退,而鮑泉久攻長沙不下,蕭繹不得不命王僧辯去取代他。王僧辯到任后,先將鮑泉關押,再指揮大軍繼續圍攻,很快平定湘州,用一場大勝證明了自己的價值。
侯景之亂的轉折點,始于王僧辯指揮的巴陵之戰。太清三年(549 年),侯景沿江西進,攻陷江州、郢州后,派大將宋子仙率軍一萬直逼巴陵,自己則率主力跟進。王僧辯奉命據守巴陵,他深知叛軍勢大,采取了 “堅壁清野,以逸待勞” 的戰術:先將江渚米糧悉數運入城內,將公私船只沉于水中,斷絕叛軍獲取補給的可能。
叛軍抵達城下后,便開始輪番攻城,都都被王僧辯打退了。叛軍久攻不下,又因糧草短缺士氣低落,加之大將任約被擒獲,侯景不得不退兵。
巴陵之戰后,王僧辯率軍沿流東下,不但收復了江州、郢州,更是和陳霸先兩軍在建康城外順利會師共討侯景。
隨后侯景帶軍出戰,與王陳聯軍大戰于建康城北,侯景大敗,最終侯景戰敗逃亡海上,后被其部下殺死,建康光復。
戰后,蕭繹即帝位,是為梁元帝。王僧辯因功被封為司徒、侍中、尚書令,永寧郡公。
然而,梁元帝皇帝寶座還沒做多久,他就得罪了西魏的權臣宇文泰,很快西魏大軍攻陷江陵,梁元帝蕭繹被殺,梁朝陷入 “無君” 的混亂。王僧辯與陳霸先共同擁立蕭繹之子蕭方智為帝,是為梁敬帝。王僧辯因擁立之功,任司驃騎大將軍、中書監、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
![]()
然而王僧辯和陳霸先的矛盾發生在北齊的介入,當時的北齊主高洋欲扶持梁武帝侄子蕭淵明為梁主,派高歡第七子高渙領兵護送蕭淵明過江。起初,王僧辯不接受侯淵明,派裴之橫率軍拒戰,卻不料被北齊擊敗了。
最終,王僧辯選擇了妥協。他同意立蕭淵明為帝,王僧辯也因功被封為大司馬,領太子太傅、揚州牧。
王僧辯擁立蕭淵明為帝的行為,引起了司空、南徐州刺史的陳霸先的反感。陳霸先從京口舉兵十萬,水陸俱襲建康,王僧辯沒有防備,就被俘獲了,當夜被斬。可憐王僧辯這位為梁朝平定侯景之亂、收復半壁江山的大將,最終死于權力斗爭的刀鋒之下。
歷史功過的千年評說
王僧辯的一生,是南朝亂世武人的典型縮影。他的軍事才能毋庸置疑:巴陵之戰的沉穩、平郢州的果決、破建康的協同,都展現出 “將帥之材”;他對梁朝的忠誠也貫穿始終,即便在蕭繹將他下獄時,仍愿獻方略退敵;平定侯景之亂后,他 “收賊黨王偉等二十余人,送于江陵”,試圖重振朝綱。
然而,他的政治局限性同樣致命。他始終未能擺脫 “臣屬思維”,將蕭繹視為唯一正統,卻忽視了梁朝已喪失民心的現實;在擁立問題上,他高估了北齊的信用,低估了陳霸先的野心,最終淪為權力博弈的祭品。《梁書》史臣評價他 “樹國之道既虧,謀身之計不足,自致殲滅,悲矣”,精準點出了他 “能治軍而不能謀身” 的悲劇根源。
王僧辯的次子王頒入西魏,后成為隋朝名將,參與平陳之戰時,為報父仇,他掘開陳霸先的陵墓,將骨骸焚化成灰,加水喝進肚中。想起當年楚平王被伍子胥鞭尸,看來殺父之仇不共戴天,有時候真不是嘴上說說!
唐德宗時期,朝廷接受顏真卿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并建立武廟,當中就包括王僧辯。
宋徽宗時期,宋朝為古代七十二位名將設廟,其中也包括王僧辯。
中國近代小說作家、歷史學家蔡東藩評說王僧辯:“王僧辯從容抵抗侯景時,他的智慧和勇氣并不比陳霸先差。兩人就像周瑜和諸葛亮那樣同時涌現出的人才,一起輔佐同一個君主。要是后來他們沒有互相產生猜疑,沒有各自都想著奪取權力,難道不也會成為梁朝像周公、召公那樣輔佐王室、安定天下的賢臣嗎!”
參考文獻:《資治通鑒》、《南史》
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