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這趟亞洲行,本來是想給自己加分,結果剛落地美國,就被自家參議院甩了個大耳光。10月31日,他從韓國飛回來,滿腦子還想著怎么吹噓美中關系穩了,誰知道國會那邊直接否決了他的關稅大計。
這事兒鬧得,國際上都看熱鬧,中國這邊早說過,關稅戰這路子走不通,現在美國自己人先鬧翻天了。說白了,這不光是特朗普個人尷尬,更是美國政壇那點破事兒暴露得一干二凈。
![]()
亞洲行剛收尾,特朗普還沉浸在自嗨中
特朗普這次亞洲之行,時間點卡在10月下旬,主要去了韓國那邊,表面上看是談安全合作,順帶拉拉投資。韓國那邊接待規格不低,他見了當地領導人,聊了聊美韓同盟,還順嘴提了提對華政策,說什么美中會建立長期良好關系。
這話聽著挺樂觀,他估計是想借著這趟出訪,給國內選民畫個大餅,證明自己上臺后外交手腕硬。畢竟,2025年他二度入主白宮后,經濟牌一直是他的殺手锏。
關稅這事兒他從第一任期就玩上癮了,這次重返崗位,第一件事就是揚言要加碼對華關稅,目標直指電動車、半導體和鋼鐵產品。韓國行上,他還強調了美韓在印太地區的協調,說要共同應對所謂挑戰,實際就是想拉韓國多買美國貨,少沾中國便宜。
出訪期間,美國媒體報道說他挺活躍,參加了幾場商業圓桌會議,推銷美國基建項目,韓國企業也表態會增加投資,數字聽起來有幾百億刀。這讓他回程路上心情不錯,飛機上估計還在跟助手復盤,怎么把這些亮點放大成政績。
關稅政策是他上臺后的核心議程,早在就職演說里就反復念叨,說要保護美國工人,讓制造業回流。
可現實是,亞洲行剛結束,國內經濟數據就露餡了,10月CPI上漲率超預期,供應鏈瓶頸又開始咬人,這些問題他出訪時避而不談,回國后卻躲不掉。
更別說,韓國那邊雖有投資承諾,但細看條款,全是條件交換,美國得先開放市場,這買賣本就不對等。特朗普這趟行,表面風光,骨子里還是老一套,靠強勢姿態壓盟友,殊不知盟友們也開始算小賬了。
![]()
參議院51比47的票,特朗普的關稅夢直接涼了
剛落地華盛頓,特朗普還沒來得及開慶功會,參議院就扔出重磅炸彈。10月31日下午,參議院以51票贊成、47票反對,通過了一項決議,直接否決了特朗普政府推動的對華高關稅提案。
這提案本是行政令形式,打算從11月起加征25%關稅,覆蓋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太陽能板、電池和部分電子元件,總規模上千億刀。結果呢,民主黨全票倒戈,共和黨內部也分裂了,七個議員投了反對票,其中幾個是中西部州的代表,他們的選區企業早被上輪貿易戰坑慘了。
投票現場,議長敲錘定音,現場一片安靜,這下特朗普的助理團臉都綠了。為什么這么快就動手?因為國會早就憋著火,特朗普上臺后動作太猛,預算案里塞滿關稅補貼,民主黨指責這會推高通脹,共和黨溫和派則擔心盟國反制。
決議通過后,立即生效,意味著特朗普的關稅計劃至少延后半年,得重走立法程序。這事兒擱誰身上都尷尬,他剛在韓國吹完牛,轉頭自家后院就著火。細說這票數,51比47,民主黨48席全到齊,共和黨三席倒戈,這不是小事兒,而是國會制衡機制的直接體現。
美國三權分立不是擺設,總統想單干,國會隨時能卡脖子。特朗普團隊事前也沒料到會這么狠,估計以為黨內鐵板一塊,結果中西部農場主和制造業游說團早串聯好了,寄信給議員,列出一堆數據:上輪關稅戰,美國消費者多掏了上百億,農業出口中國銳減30%。
這決議一出,股市小幅反彈,道指漲了0.5%,因為市場討厭不確定性。特朗普的回應?官方聲明里含糊其辭,說會繼續推動美國優先,但誰都看得出,這是個下馬威。
他第一任期時,國會也這么干過,鋼鋁關稅差點卡殼,這次重演,說明他的老把戲不管用了。說到底,這壞消息來得太準時,剛下飛機就砸頭上,尷尬指數拉滿。
![]()
美國政壇撕裂加劇,關稅戰的爛攤子誰來擦
這事兒一鬧開,美國國內輿論炸鍋了。保守派媒體像福克斯,還在幫特朗普洗地,說這是民主黨小動作,目的是破壞經濟復蘇。可主流媒體如CNN、紐約時報,直指特朗普政策短視,關稅不光傷中國,還傷美國自己。
數據顯示,2024年貿易戰尾聲,美國GDP增速掉0.2個百分點,制造業就業沒回暖,反倒通脹上行到3.5%。現在2025年,重啟關稅,經濟學家警告,會推高進口成本,消費者首當其沖,超市里中國產家電、服裝價格再漲10%,中低收入家庭日子更難過。
政壇撕裂這點最明顯,共和黨內部,特朗普派和傳統派掐得厲害,前者要硬剛,后者想穩增長。民主黨則樂見其成,眾議院領袖說,這決議是國會為民發聲,保護了數百萬就業。
特朗普的尷尬不只票數,還在于時機。他亞洲行本想對外樹形象,對內穩軍心,結果回國就露怯,黨內對手開始低語,說他領導力不足。想想看,他上臺才十個月,就遇上這種事兒,2026中期選舉的影子已經晃蕩出來了。
國際上,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回應挺淡定,說中方一貫主張對話解決,早提醒過美方,單邊關稅不符合WTO規則,也傷及全球鏈條。這話聽著像老話重彈,但事實擺著,美國企業如蘋果、通用,早抱怨供應鏈亂套,游說國會別添亂。
韓國、日本這些盟友,也私下松口氣,因為特朗普的關稅不光針對中國,順帶波及他們轉口貿易。說白了,這壞消息暴露了美國決策的內耗,總統想快刀斬亂麻,國會卻拉長線,民眾夾中間遭罪。特朗普這回,估計得低頭反思了,他的美國優先,聽著響亮,干起來費勁。
![]()
長遠博弈中,美國的單邊主義路越走越窄
特朗普第一任期,關稅戰打得轟轟烈烈,聲稱扳回貿易逆差,結果逆差不降反升,從2018年的4190億刀,2020年還到6700億。
為什么?因為中國市場大,美國企業離不開,轉移供應鏈成本高,越南、印度這些備胎地兒產能跟不上。現在2025年,重啟老路,經濟環境更糟,全球通脹高位,美聯儲加息剛松口氣,又來這一出。
參議院決議后,商務部報告顯示,短期內美國出口商受益,但中期會遭報復,中國已準備好反制清單,瞄準美國大豆、飛機和汽車。農業州議員投反對票,就是算這筆賬,他們的選民靠出口中國過日子,一加關稅,訂單飛了。特朗普的尷尬,還在于國際信譽。
亞洲行上,他拉著韓國、日本談同盟,說要共同防務,可私下這些國家開始多邊化,RCEP框架下和中國合作更緊,美國的印太戰略聽著宏大,實際執行磕磕絆絆。臺灣地區那邊,防務部最近采購美國武器,但也強調自主研發,不想全押一籃。
軍事上,美國航母群在南海巡航,頻率高了,但中國海軍現代化步伐穩,殲-20、055驅逐艦列裝,平衡力量在變。特朗普想用關稅壓經濟,再用軍售拉盟友,這套組合拳,本以為無縫銜接,結果國會先拆臺。
![]()
長遠看,美國單邊主義越來越吃力,WTO改革喊了幾年沒動靜,盟國們開始自保,歐盟就對華電動車關稅猶豫不決,不想跟美國綁死。特朗普這壞消息,提醒他,國內共識沒建好,外頭風光再多也白搭。
中國這邊,堅持開放大門,穩增長政策落地有聲,出口結構優化,高科技產品占比升到30%。說實話,這事兒對中國影響有限,早有預案,穩中向好是主調。美國呢,得好好想想,怎么從內耗中爬出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