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產把“中國智造”的N7推上東京車展,是個好信號,但也讓國內網友著急起來。
2025年日本移動出行展(東京車展)正在舉行,日產展臺的聚光燈打在了一臺車尾清晰標注著“東風日產”的純電轎車——N7之上。可一轉回國內用戶側,掌聲并不整齊。
![]()
近日,環球時報針對“東風日產N7登陸日本移動出行展”發表一則評論表示“這一場景,瞬間超越了普通新車發布的范疇,成為一個強烈的產業信號:全球TOP10的車企,首次將中國研發、中國制造的車型置于國際展臺的重要位置。”、“它預示著那個需要‘用市場換技術’的時代已經落幕,一個憑借‘技術自信’平等參與、共同引領的新時代,正伴隨著N7的聚光燈,清晰地向我們走來。”這確實振奮人心,想要拍掌叫好,可進一步了解這款車型后,卻讓人悲喜交加。
N7于2025年4月27日上市,誕生于東風日產的合資框架:由中國團隊主導產品定義與本土化研發制造,日產提供全球安全與品質體系的背書與平臺資源,走的是“全球標準+中國速度”的分工路徑。在油電切換這幾年里,日系電動車的存在感一直偏弱,更多時間花在觀望與評估上。直到2025年下半年,日產借助中國供應鏈與工程師紅利,終于把N7推上臺面,試圖用一款量產車型把合資的電動化節奏拉回正軌。
但產品上市后,4月交付665臺,5月3034臺,6月6189臺,7月6455臺,8月沖到10148臺,9月腰斬至6410臺。銷量數字“不單單友商懵了,日產更是懵了”。
![]()
挖一挖社交平臺上,與N7相關的吐槽在這款車上市后逐步增加,有人說“提車不到20公里就出現故障”,也有人遇到提車當日“癱瘓”的情況。在車質網上針對日產N7有超過130條投訴,其中有一半多是銷售服務爭議,集中在交車超時訂金糾紛上,關于產品的投訴主要聚焦在車機死機黑屏、電機異響、電池動力系統故障、方向盤偏移、無線充電與冰箱失靈等,既有“三電”層面的核心風險,也有電子電氣與舒適配置的穩定性問題。另外,維權過程的摩擦也被放大,比如4S店以“未升級”解釋,導致退車流程推進困難。
對一款新車而言,這些聲音不代表全部用戶,但在社交媒體放大效應下,“用戶的擔憂”足以影響口碑的形成速度。因此可以判斷,銷量數據的沖高靠營銷,數據腰斬與輿論、品控爭議、同級競爭有關。
國內行業媒體也對N7的商業現實給出了比較冷靜的判斷。觀點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第一,合資的窗口期很短。電動化轉型的壓力下,傳統合資需要用更快的速度證明產品力與體系力,N7被寄予日系電車轉型“破局者”的期待。第二,價格與成本的張力客觀存在。為搶份額采取“虧錢也要賣”的策略能帶來階段性放量,但這對研發、服務、品控的持續投入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質量閉環跟不上,短期放量無法轉化成長期口碑,反而會加速透支品牌。第三,“最后一槍”的標簽是一種壓力。媒體提醒,1萬臺是階段性的成績,但能否穩在一個健康的狀態,需要觀察后續復購與用戶口碑帶來的自然增量。不要把N7理解成單車奇跡,它更像是對合資模式重構的試卷,題目包括產品一致性、服務透明度、全球化敘事與本地化運營。換句話說,N7的意義在于路徑,而不只是銷量榜單上的某個數。
![]()
從“好機會”走向“好結果”,關鍵還是回到基本功。與其強調價格和政策,不如把“全球標準+中國速度”的具體實踐講清楚。新車測試周期更不能因為要“速度”而被壓縮,車企應在“上市時機”與“驗證周期”之間做更穩健的取舍。避免“營銷拉滿、質量掉線”的拉扯,把資源投入到最能改善用戶體驗的點位上。
回到開頭的那束光。N7站在東京,體現了中國新能源生態的成熟度,也體現了日產在電動化路線上做出的務實選擇。把“中國智造”推向世界,是一次信號,也是一次承諾。承諾的兌現,不在臺上,而在每一次日常使用中。對于合資模式,是一道檢驗題:從“市場換技術”到“共同創新”,關鍵看細節。好的故事不需要夸張,只需要把問題解決到位。
“東風日產N7的東京之旅,是一個序幕,而非終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