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服務「數字中國」與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國家戰略之下,構建自主可控的國產技術生態已被提升為教育與產業協同發展的關鍵議程。
11 月 3 日,中科曙光與天津大學在曙光天津產業基地簽署深化合作協議,共建「曙光—天津大學產教融合創新中心」,并為「未來人工智能集成攻關平臺」揭牌。
天津市委常委、濱海新區區委書記連茂君,市政府副秘書長、濱海高新區黨委書記楊柳;天津大學校長柴立元,副校長李斌;中科曙光總裁歷軍,高級副總裁李斌等領導共同參與簽約及揭牌環節,足以證明這次合作的重要性,一場打通科技、教育、產業壁壘的深度融合實踐正式啟航。
![]()
![]()
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浪潮之中,龍頭科技企業與頂尖高校的深度協同,已成為突破關鍵技術瓶頸、培養創新型人才、構建國家核心競爭力的必經之路。此次中科曙光與天津大學合作,順應國家戰略與技術節奏,旨在打造一條從源頭研究、技術攻堅、工程化驗證、產業應用的閉環創新鏈,推動科研成果走出實驗室,面向真實場景、真實產業、真實需求。
中科曙光總裁歷軍直言,兩者同為天津代表力量,「天津的企業和天津的大學合作,特別及時,也極其必要。」他認為,這不僅是合作,更是天津戰略產業「加速」的信號。
天津大學校長柴立元亦給出「大學之問」的回應。今年恰逢天津大學 130 周年校慶,學校再次明確方向——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加強基礎研究和科技攻關,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他說:「最大的理想,就是讓科研真正服務國家戰略與天津高質量發展。」此次合作,是使命驅動之下的務實選擇。
此次合作整合了校企雙方的獨特優勢,正面突破「科研—教育—產業」協同壁壘,力圖形成「需求牽引研發、研發反哺產業」的循環式創新體系。
對于中科曙光而言,其底氣來自「全棧自主供給」的產業鏈主地位。從底層硬件到上層軟件,中科曙光具備深厚算力技術積累,覆蓋人工智能大模型、超算互聯網、云原生計算平臺等前沿方向,能夠為合作中心提供完整技術底座與工程化支撐。
歷軍強調,曙光的核心團隊、核心技術與核心制造均實現自主,在「關鍵技術、關鍵人才、關鍵制造」上攻克卡點,這讓企業在算力賽道擁有真正的底氣。
更重要的是,中科曙光深耕天津多年,擁有華北大區成熟的產業布局與產業鏈整合能力,能夠把高校科研與本地產業場景緊密連接,推動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精準匹配。
同時,在產教融合方面也已積累成熟的 「校企協同育人」 模式,通過曙光大學、曙光菁英班等模式長期培養工程化創新人才,為此次協同創新提供了可落地、可復制的育人路徑。
天津大學作為「新工科」建設牽頭單位,長期深耕人工智能、云計算與工程學科,具備原始創新能力與高水平人才培養能力「雙引擎」優勢,為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理論源頭與人才底座。
柴立元校長表示,「天大已系統梳理學校的優勢技術‘名片’,涵蓋人工智能底座算法、大模型、量子顯示、腦機接口等關鍵方向,希望這些科研成果扎根天津、面向產業,真正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服務國家戰略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此次與中科曙光攜手,正是將「科研供給」與「產業落地」深度對接,把天大的原始創新能力與曙光的產業實踐能力精準鏈接,推動形成從科研突破到人才培養再到產業應用的「科研—產業—人才」閉環,讓創新不只停留在實驗室,而是在城市與產業中生長成新的實力。
![]()
此次共建的產教融合創新中心,并非傳統意義上的「學院式合作或項目合作」,而是直面產業現實與國家自主算力戰略需求的系統性工程。
當下,智能計算和人工智能產業高速演進,但高校科研普遍遭遇「算力不夠用」、科研成果「走不出實驗室」、復合型人才供需失衡、國產算力生態仍需加速突破等關鍵瓶頸。換句話說,產業急需創新動力,高校急需算力支持,中國急需自主算力體系與人才體系同步成長。在此背景下,該中心并不是為未來空設場景,而是著力解決當下挑戰,為科研、教育、產業搭建一座可落地、能加速、可復制的「融合引擎」和「創新橋梁」。
產教融合創新中心將落地于天津大學人工智能學院,并在曙光設立配套的產學研用空間,形成「政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頂層創新體系。一端連高校,把源頭創新資源引活;一端接產業,讓科研在真實場景中被檢驗、被應用。
![]()
整體架構圍繞兩大抓手展開,其一是人工智能產教平臺,承擔「育人」任務,貫通課程、實踐與工程訓練,讓學生在真實項目中成長,而非「紙上訓練」。其二是人工智能創新實驗室,負責「攻關」任務,圍繞產業難題展開聯合研發,把科研議題變成工程任務、驗證結果與產品雛形。而底層支撐則由曙光提供高性能計算、存儲、數據中心等硬科技能力;天津大學提供算法、模型與研究深度。
同時,雙方將共建「未來人工智能集成攻關平臺」,面向國產大模型體系、超算互聯網架構、云原生算力底座與新型智能互聯技術等前沿方向,組織化攻堅 AI 集群互聯、國產算力適配、云原生系統效率等核心技術難題。
![]()
當下,行業最缺的是三件事,缺真正的算力、真正的應用、真正能「上手干」的人才。而這個體系的建設,就是要把「科研源頭、算力底座、產業場景、人才培養」捆成一個閉環,讓創新不再停在論文里,讓人才不再停在教室里,讓算力真正服務產業、服務國家戰略。
![]()
這次合作的意義,不在于搭建一個平臺,而在于建立了一套能真實運行的創新體系,以算力為底座,以科研與人才為雙引擎,以產業與區域為落點,讓產教融合從「概念試驗」進入「工程落地」。
柴立元校長提出了「五個共同」的合作愿景,「雙方將平臺共建、項目共研、人才共培、成果共享,最終目標是實現雙一流大學與一流企業的共同成長,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讓合作效應真正實現‘一加一大于二’。」
算力能力成為底層起點。雙方圍繞教學、科研、管理的全場景算力需求共同建設體系,依托曙光在高性能計算、存儲、數據中心等方向的全鏈優勢,為天大搭建「可用、可控、可治理」的算力底座。
人才培養貫通全周期。合作不僅是「聯合育人」,而是把人才培養體系嵌入產業需求鏈,本科創新班與卓越工程師班串聯,雙導師制與工程項目制并行。學生自入校便進入真實研發任務場景,和企業工程師并肩攻堅。為此,曙光提出「項目司齡」與「畢業即中堅力量」機制,形成從課堂到崗位的連續成長路徑。同時強調「文化與城市認同」,讓青年人才「認同天津、扎根天津」。
歷軍指出,合作的核心還是人才。「過去我們靠外地引進、靠本地培養,但整體效率不高、速度也不夠快。市場上去招高端工程師當然是好事,但比不上我們自己培養的人才。從歷史感和凝聚力來看,這樣的團隊未來一定更強。當前的計算機產業已經遠不止半導體、架構、軟件工程和人工智能,還需要大量懂物理、化學的復合型人才。我們希望圍繞現在與未來的產業需求,培養真正實用、真正能進場景、能解決問題的人才。」
科研轉化進入「揭榜掛帥」模式。雙方將圍繞芯片、存儲、算法等關鍵技術設立年度課題,聯合申請數十項發明專利,參與行業標準制定。柴立元校長表示,天津大學將從上萬項專利中篩選數百項高價值技術,「芯片、算法等成果將開放給曙光」,由工程體系快速驗證、迭代與落地,實現從「科研成果」到「產業成果」的加速通道。
與傳統「給設備」不同,這套平臺能力可支持教學、實訓、科研、管理等全場景需求,真正實現從「算力可用」到「算力可治理」的躍升。
平臺落地天津,也將反哺天開科創城與本地高質量產業集群建設,并輻射京津冀,成為區域智能產業競爭力的杠桿支點。當國產算力成為教育的底層基建,當高校開始在國產生態中培養真正具備工程實戰能力的「AI 時代人才」,一場關于教育、科技、產業同步升級的深層變革,正在天津悄然完成原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