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長安網)
轉自:中國長安網
“社區工作千頭萬緒、復雜瑣碎,需要有耐心、細心、責任心的人去做。”這是貝太雷掛在嘴邊的話。五年前,貝太雷主動申請從天津市公安局下沉到濱海新區工作,擔任和風路派出所社區民警。在區委政法委、公安濱海分局和中新天津生態城管委會大力支持下,依托和韻社區警務室創建了“常貝”工作室。
中新天津生態城“常貝”工作室是濱海新區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扎實推動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向基層社區延伸,有效提升矛盾糾紛化解和社會治安風險防控水平的生動實踐。工作室緊緊圍繞“派出所主防”理念,以打造親民式、數字化特色工作室建設為目標,以基層基礎工作為重點,建立智慧社區警務工作新模式,推動社區警務和社會治理深度融合,組織網格員做好信息收集、人口管理、矛盾化解、服務群眾等工作,在科技賦能中精準防控,在高效管理中精心服務、在共建共享中精細感知,繪就了基層善治的新畫卷,形成了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生態城模式。創建人貝太雷榮立個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榮獲個人嘉獎3次,被授予天津市政法系統人民滿意的政法干警等光榮稱號。
![]()
向前一步注重“用心服務”,贏得群眾稱贊
一是做精聯建聯動模式。依托“三所聯動”“三室聯建”機制,發揮“常貝”工作室品牌效應,聯合社區居委會、司法所和律師事務所,組建專業調解隊伍,探索建立“警律司居”聯調新模式,以專業支撐、高效聯動,實現“發現受理、化解分流、跟蹤回訪、風險防控、源頭治理”工作閉環,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矛盾不上交。今年7月,和韻社區一戶居民因遺產繼承產生糾紛,三個子女對去世老人遺囑理解偏差,存在較大分歧。貝太雷了解情況后,第一時間組織社區居委會、法律援助中心、律師事務所成立調解團隊,對去世老人三個子女逐一走訪,傾聽訴求、穩定情緒、普及法律,以親情為突破口,引導三個子女換位思考、打開心結。經過多輪調解,子女們最終消除了分歧,對遺囑財產分配問題達成一致,握手言和。二是做實“警網”融合平臺。完善“警格+網格”融合機制,立足源頭防范“治未病”,做實主動警務、預防警務,發揮民警社區黨組織副書記職能,積極參與處理社區事項,及時預警處置各類矛盾風險,打通基層治理“最后一公里”。目前,和韻社區有1名總網格長、9名專職網格員和9名兼職網格員,貝太雷作為副網格長,組織網格員、志愿者定期入戶走訪,開展法治宣傳,普及法律知識,共同營造和諧有序的社區環境。今年3月,一位家長在社區微信群中反映,自己的孩子遭到校園霸凌。“常貝”工作室接到反映后立即會同學校展開調查,民警與班主任、學校德育老師對接溝通,了解到兩個孩子同班,經常在一起玩耍、打鬧,并不存在校園霸凌的情況。雖然事情弄清楚了,兩個孩子也和好了,雙方家長卻不買賬,都認為自己的孩子被欺負了。面對這種情況,“常貝”工作室會同生態城教體局和孩子所在學校,從“法、理、情”入手,對雙方家長多次進行調解。最終,雙方家長怨氣漸消,握手言和。三是做細特殊人群服務管理。社區民警與網格員建立常態化聯系機制,定期走訪轄區刑滿釋放人員,協同建立派出所、司法所、社區及家庭“四位一體”的幫教模式,加強信息互通、資源共享、責任共擔,實現特殊人群服務管理從“單打獨斗”向“多元共治”轉變。通過精準走訪和動態摸排,全面掌握他們的生活狀況、思想動態和現實困難,切實做到情況清、動向明、管得住、服務好,有效防范化解風險隱患。
![]()
![]()
現代警務突出“以新應新”,打造智慧社區
一是創新警務治安防控體系。“常貝”工作室以大數據應用新生態建設和警務機制改革為契機,在20余次調研基礎上,2021年10月建立“E控社區安全防范系統”,設立120個重點部位智能感知點位,做到人臉識別、車輛識別、消防預警100%全息感知。系統建立以來,轄區治安和刑事案件分別下降42%、60%,社區侵財等可防性案件零發案。二是信息數據賦能社區治理。為破解流動人口多導致的出租房屋管理困難、社區安全防范存在隱患等難題,“常貝”工作室以基礎警務平臺“一標三實”數據真實鮮活為目標,加強社區民警與網格員信息數據互通,依托房產中介以及相關平臺,收集流動人口數據通過公安平臺和津治通“一張表”及時上報登記,通過“人來登記、人走注銷”壓實房東責任,讓出租房屋管理工作從被動低效轉變為底數精準掌握、人員精準服務、社區精準管理。三是用足用好線上資源優勢。“常貝”工作室運用“智治群防”小程序群防群治功能獲取前沿信息、收集矛盾線索和不穩定因素,不斷加強網格化管理與信息化、數據化的協同配合,做到早發現早處置,將風險隱患解決在萌芽狀態。2024年轄區接報警案件、治安案件、刑事案件、電詐案件、矛盾糾紛同比分別下降9.4%、12.2%、21.1%、40.8%、14.7%,實現了“基礎牢、出事少、治安好、黨和人民滿意”的目標。
![]()
![]()
協同共治“群策群力”,守護群眾平安
一是加強多元共治。“常貝”工作室樹立警力有限,民力無窮理念,積極推動群眾廣泛參與共建共治共享警務,構建“民情感知網、宣傳預防網、聯動處置網、鄰里互助網”,建立源頭預防、協同處置、應急聯動、走訪回訪等機制,廣泛激發居民群眾參與基層治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96%以上的矛盾糾紛和安全隱患吸附穩控化解在社區。聯合開展日常消防監督檢查,對轄區內“九小場所”高層住宅樓、消防安全管理情況建立“一家一檔”簽訂消防安全責任告知書,落實到責任人,有力保障社區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二是建強義警隊伍。依托“濱城義警”平臺,吸納轄區企事業單位安保力量投身平安社區建設,建立起220余人的“濱城義警”隊伍,設立護學崗等流動“哨兵”,配備4G對講、調度、執勤一體式記錄儀40余臺,建立20分鐘集結響應機制,全天候開展突發事件處置、矛盾糾紛化解、巡邏防控、防范電信詐騙宣傳,助力守護轄區平安。2025年初,和風路派出所接到居民報警稱孩子離家出走,且存在輕生念頭,經查看視頻監控,發現該兒童離開社區進入待開發工地,屬于監控盲區,貝太雷立即召集40余名義警趕赴工地周邊區域開展拉網式尋找。經過半個小時尋找,在河邊發現欲跳河輕生的兒童,隨即對其開展心理疏導、安撫情緒,由于義警隊伍集結迅速、響應及時,最終避免了一起輕生悲劇發生。三是壯大宣傳力量。組織社區民輔警、轄區義警、網格員等利用小區內大屏幕、微信群在社區廣泛開展普法宣傳、防詐騙宣傳、消防安全宣傳、防盜搶宣傳、文明創建、關愛困難群體等各項宣傳工作。探索“陸、海、空”反詐宣傳新模式,“陸”是組織專門宣傳隊伍以樓門棟為單位,逐一入戶開展宣傳防范,實現了每個季度至少一次的宣傳全覆蓋;“海”是利用全覆蓋的樓門棟長微信群等,海量發送防范電信詐騙知識,同時在轄區小區出入口、137個樓門大廳處、200余部電梯內等顯著位置張貼防詐宣傳單,確保鋪天蓋地、不留死角;“空”是做實做細精準反詐勸阻,尤其是對資金側高危預警,做到見人見面到位、做通思想到位、后續跟進到位,和韻社區的電詐案件同比下降20.8%,有力守住了群眾的“錢袋子”。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