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虹街道把人民建議征集聯系點設在虹橋樞紐旁
“初心驛”里聽“第一站”期盼
■虹橋樞紐每日吞吐的數十萬客流中,蘊藏著不少城市活力與流動的需求。于是,閔行區新虹街道在樞紐旁的“初心驛”里,以人民建議征集聯系點為紐帶,將過往旅客的臨時訴求、轄區市民的日常期盼,一一納入治理視野
國慶中秋長假結束后,閔行區新虹街道迎來一個棘手問題:接連有市民反映,離滬前停放在虹橋商務區的非機動車“不翼而飛”。街道工作人員迅速核查,真相很快水落石出——車輛并沒有丟失,而是因停放不規范被統一轉運至指定停放區。
雖然問題澄清了,可新虹街道很快便意識到,這不僅是幾輛非機動車的問題,更是樞紐區域非機動車管理的深層痛點。于是,一場場頭腦風暴在新虹街道人民建議征集聯系點開展起來。
破解難題
“入滬窗口”的主動作為
作為“入滬第一站”,虹橋樞紐匯聚著長三角的流動活力,屬地新虹街道發現了一個新的變化:許多市民選擇“騎行+公共交通”的出行模式,將非機動車停放在樞紐周邊,再轉乘高鐵或飛機。
為解決這一需求,街道曾協調各大樓宇,挖掘內部空間作為停放點,并繪制相關地圖。但商務區范圍廣闊,停放點位更是零星分布,光憑一張地圖,很難快速找到停放點。
轉機來自群眾的智慧。在調研中,有市民提出:“能不能用數字化手段解決找車難題?”這一“金點子”迅速被采納。新虹街道梳理轄區內所有非機動車停放點,聯合高德地圖設置了醒目的“非機動車停放點”標識。如今,打開手機導航,跟隨藍標指引,停放點一目了然。一個數字化的建議,就這樣變成了日常生活的便利。
類似的改變,在虹橋樞紐不斷上演。7月11日,在“我為上海市綜合交通發展‘十五五’規劃獻一計”圓桌會上,多位市民聚焦“入滬第一站”的標識指引。建議落地有聲——9月28日,上海市交通委員會推出上海虹橋站“室內導航”服務,覆蓋六大交通場景,實現“一鍵導航”與“車位標記”。
虹橋樞紐每日吞吐的數十萬客流中,蘊藏著不少城市活力與流動的需求。于是,閔行區新虹街道在樞紐旁的“初心驛”里,以人民建議征集聯系點為紐帶,將過往旅客的臨時訴求、轄區市民的日常期盼,一一納入治理視野。
廣泛征集
從樓宇“心聲”到發展“引擎”
新虹街道的服務視野不止于交通出行。轄區內集聚的超萬家企業,同樣是他們關注的重點。
“不少企業希望在商務區周邊增加便捷的運動空間。”這一訴求通過人民建議征集聯系點傳遞上來。新虹街道隨后啟動了系列“微更新”項目。
曾經位于商務區邊緣的閑置綠地,成為破題的關鍵。新虹街道聯合多家企業,經過多次現場勘探、議事討論,充分吸納企業代表提出的“時尚健身”“藝術花谷”等建議,最終在丘谷園建起華東首座花園式匹克球場。這個嵌入6000平方米口袋公園的運動空間,不僅成為商務區白領的休閑去處,更展現了政企協作、民主議事的成果。
與此同時,更多民生細節被納入視野。居民葛中琤漫步時發現,北橫涇濱水步道存在多處斷點,未實現全程貫通。他的建議通過征集渠道迅速得到響應——打通斷點、完善設施、融合水綠,這些改進已納入街道下一步工作計劃。
“我們不僅服務轄區群眾與企業,也承接進博會的溢出需求”,新虹街道人民建議征集聯系點負責人介紹,每年進博會結束后,許多展商會選擇在“初心驛”進一步洽談,其中有不少對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的藍圖構想。“尤其是長三角企業代表的建議,為我們后續工作提供了重要啟發。”
未來,隨著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的持續發展,新虹街道人民建議征集聯系點將繼續深耕全過程人民民主機制,讓更多來自企業、群眾的“金點子”,轉化為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強動力”。
(來源:解放日報 記者 栗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