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馬文
10月22日,香港海洋公園公布截至今年6月底的2024/25財政年度業績,期內整體錄得2.747億元(港幣,下同)虧損,比對上年度虧損擴大2億元,而每年約2.8億元的政府補助明年起停止,公園能否生存再次引來關注。
香港海洋公園在2021年就曾面臨嚴重財務危機,政府當年向立法會申請一筆過撥款16.7億元救亡,并于2022/23年度起提供每年2.8億元的補貼,為期4年。當年政府估計,公園可于2024/25年度開始錄得盈余,毋須依賴政府便能自負盈虧,可惜,如今期望落空。
這不禁讓很多人感到唏噓:畢竟,海洋公園一度是香港最具人氣的主題公園,風頭甚至一度蓋過近在咫尺的迪士尼,這個曾經是香港標志性的樂園,到底為何會陷入如此困境?
從輝煌走向衰落
對于很多老一代香港人來說,去海洋公園游玩成為童年記憶中不可或缺的快樂,在過去40多年中其對香港社會的貢獻和重要性毋庸置疑。
始建于1977年的香港海洋公園,前身是澳門賭王何鴻燊姐夫謝德安擁有的“巴黎農場”。1972年政府拍板興建香港海洋公園,免費撥出土地,由賽馬會斥資1.5億元動工,1977年1月10日落成開幕,開幕首半年就超過131萬入場人次。
最初公園并沒有大型機動游戲,最矚目的除了樓高4層、俗稱“大魚缸”的螺旋形海洋館、精彩的海豚表演,還有連接黃竹坑及南朗山的吊索纜車,由252卡車廂組成的纜車系統,每小時載客量達5000人次,載客量當時冠絕全球。
![]()
1979年1月,海洋公園引入虎鯨“海威”,每天在樂園內表演一些高難度動作,人氣極高,被視為“鎮園之寶”,但后來全球各地反對圈養虎鯨的聲音高漲,1997年“海威”病死后,海洋公園沒有再引入虎鯨。
在1982至1984年間,賽馬會再撥款2.4億元作第二期擴建,增建大樹灣及山上機動游戲,東南亞最大的“瘋狂過山車”、龍卷風式旋轉的“翻天飛鷹”、以時速逾58公里俯沖的“滑浪飛船”等,都是那時候建成。
1987年7月1日,海洋公園脫離馬會獨立,成為非盈利機構,并開始自負盈虧,改為以商業手法經營。
大熊貓現在是海洋公園的“生招牌”。1999年3月11日,中央贈送的第一批大熊貓安安、佳佳抵達。2007年是香港回歸10周年,中央政府再贈送第二批大熊貓盈盈、樂樂。到了2024年底,中央贈港第三批大熊貓安安、可可正式與公眾公見。
而最令人驚喜的是,盈盈、樂樂在2024年8月誕下香港有史以來第一對“港產大熊貓”,它們是龍鳳胎小姐弟。
與此同時,海洋公園積極推動保育研究,成功孕育和孵化多種瀕危蝴蝶和鳥類,2000年更以人工受孕方式,成功令樽鼻海豚懷孕并誕下兩條小海豚,成為全球首宗同類成功案例。
在經營上,香港海洋公園也曾經擁有過輝煌的時期。2005年香港迪斯尼樂園開幕,為迎戰對手,海洋公園宣布55億元的擴展方案,打造亞洲動物天地、海洋列車、動感天地及冰極天地等景點,成功引領公園攀上高峰,入選《福布斯》全球十大最受歡迎主題公園,勇奪“全球最佳主題公園”等殊榮,并在之后的若干年里,憑借著差異化競爭,一直壓著迪斯尼樂園一頭,以至于時任CEO盛智文被坊間稱為“米老鼠殺手”。
2012-13財年,海洋公園達到盈利小高峰——1.27億元,但隨后主題樂園的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2014年,珠海長隆海洋王國開業;2016年,上海的迪斯尼樂園開業;2018年,海昌海洋公園(上海)開業;2020年,成都融創樂園宣布開園……
![]()
2013年之后,主題樂園的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
從2015-16財年開始,香港海洋公園的業績開始逐年下滑,入場人次由2012-13財政年度高峰時期的770萬下跌至2015-16財政年度的600萬。2018-19財年交出虧損5.57億元的成績單。
自2019年下半年起,受香港社會沖突事件的影響,海洋公園的入場人次更是前所未有地急速下滑,7月至12月的入場人次僅為190萬,較2018年同期大幅下跌超過三成。2020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多次閉園,一度瀕臨破產。
此后香港海洋公園多次獲得港府幫扶:2020年5月,港府投入54億港元解困,以資助該公園1年營運,得到了香港立法會的同意;2021年,獲得為期4年共16.64億元的非經常撥款;2022-2023財年,獲得政府針對新冠疫情資助約5.7億元。但至今,經營不善的負重感依然懸在海洋公園頭上。
緣何旺丁不旺財?
根據最新財年業績,受惠于整體訪港旅客人次持續上升及大熊貓熱潮,海洋公園入場人次和收入其實連續四年上升;去年度總收入按年增加9%至12.881億港元;總入場人次按年增加10%至346萬。
明明游客量和收入都創下了最近五年的新高,但卻仍然虧損,為何?
園方指出,單計海洋公園,2024/25年度錄得經營盈余1.907億元,不過四分三被水上樂園“沖走”,后者錄得經營虧損1.483億元,但已比之前年度蝕少3610萬元。
海洋公園主席龐建貽表示,水上樂園赤字下跌,主要是因在非夏季關閉7個月節省成本,但2013年籌建水上樂園時與目前情況有很大分別,不僅目標客群如外國專家及中產家庭減少,而且香港周邊亦增設多個同類樂園,入場費低至100港元,水上樂園則因地方大,成本高且收費高,估計水上樂園距離賺錢仍很遠,尚未有解決方法。
![]()
水上樂園
水上樂園2021年9月開幕,政府當年向立法會提交文件,預計水上樂園到2024/25財政年度,每年可吸引約140萬人次入場,并于隨后數年維持約130萬的水平。其中本地客占100萬人次,而非本地訪客約有30萬人次,公園形容這推算較審慎,“預計水上樂園營運基本上可達至自負盈虧”。
現實上訪客人數遠低于預期,上年度水上樂園為節省成本,首度在非夏季關閉7個月。整個年度訪客僅達25萬人次,比去年的32萬人次少8萬人次,數字為政府當年預計140萬人次的17.9%。
對于外界有聲音建議海洋公園關閉水上樂園,或將其交由政府經營,龐建貽指現階段不排除任何方案。
但其實問題也不全在水上樂園。以數字論數字,海洋公園入場人次于2020/21年度觸底140萬之后,按年分別回升至160萬、240萬、314萬及最新的346萬。不過相當于疫情前的570萬至580萬人次,現在也只是恢復了六成。與此同時,迪斯尼樂園的入場人次已經超越疫情前水平,甚至寫下歷史新高,更加突顯出海洋公園“不復當年勇”的窘態。
香港立法會議員田北辰將海洋公園與香港迪斯尼比較,揭示兩者營運策略的巨大差異。他引用數據指出,迪斯尼總收入上升54%,營運成本增35%,EBITDA(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大幅提升150%;反觀海洋公園收入僅升9%,營運成本卻降30%。他分析:“就是表示一個是進取的,一個是不停減肥,不進則退。海洋公園就是吃老本,沒有新意。”
要論新意,海洋公園的下個重點設施是山上園區的全新歷險主題區,引入“笨豬跳”及巨型飛索“預計能吸引愛好歷險者及家庭訪客”,預期于2028年開幕。但既然水上樂園已經證明無法成為新引擎,那新項目會不會再一次落得吸引力不似預期、反而虧錢拖累財政的命運?粗略推算,要靠自家經營以實現收支平衡,海洋公園每年需要至少450萬入場人次。與現時的不足350萬相比,超過100萬的訪客從何而來?
站在“中年危機”的十字路口,重整發展方向成為香港海洋公園不得不面臨的頭等難題。未來究竟會何去何從?這仍是個未知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