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緊急預警!地球最大冰山將要融化,未來海平面或猛漲超10米
倫敦皇家學會近期召開會議,專家們聚焦南極嚴峻現(xiàn)狀展開討論,令人揪心的是,南極當前的變化速度遠遠超出此前預料,有科學家更是嚴肅預警,南極冰蓋一旦突破關鍵臨界點,后果將不堪設想。
千萬別以為南極的危機離我們很遠!冰蓋若突破臨界點,未來海平面將大幅上漲,全球沿海地區(qū)都會遭殃,我國沿海城市自然也無法幸免,這場危機帶來的威脅遠比想象中更迫近。
南極變化速度遠超預期,冰蓋突破臨界點的危機還遠嗎?海平面若大幅上升,我國沿海城市該如何應對?
目前地球上最大頭的一個冰山A23a冰山大家可能比較陌生,但是它對我們造成的影響卻是不可忽略的,這座冰山原本在20世紀的80年代和南極的菲爾希納分離,之后的三十年里面就一直老老實實的躺在威德爾海的海底。
![]()
但是從2020年開始,它開始從北邊出發(fā),沒人知道它想去哪里,而如今根據(jù)科學的預測,現(xiàn)在出現(xiàn)在南大西洋南橋治亞島的它已經(jīng)堅持不了到11月底了,它將會在溫暖水域中消亡,而它所融化出來的淡水卻會成為我們人類的災難。
這早已不是一個簡單的環(huán)境問題,它更像一場深刻的“尺度失衡”危機,地球物理系統(tǒng)正在以萬億噸、洲際級的宏大尺度發(fā)生劇變,而我們人類的認知和應對,卻還停留在為電費賬單和政治口水仗爭吵的微觀尺度上。這種巨大的脫節(jié),本身就是災難。
A23a只是一個縮影,它的蘇醒和狂奔,形象地展示了地球物理變化那種令人不安的突然性和巨大動能。放眼全球,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地球已經(jīng)“甩掉”了大約9萬億噸冰。而最新的評估,更是將這個數(shù)字推向了駭人的28萬億噸。
![]()
格陵蘭和南極,這兩個地球的巨型冰庫,每年正以數(shù)千億噸的規(guī)模在融化。這背后,是一個已經(jīng)啟動的“正反饋”失控程序。
今年9月南極海冰的覆蓋面積,降到了有記錄以來的最低點。這就像是地球表面巨大的“反光板”碎裂了。原本能反射太陽光的白色海冰消失,取而代代的是深色的海水。
深色海水會干什么?瘋狂吸收熱量。更多的熱量導致更多的海冰融化,暴露出更多的深色海水,一個無法停止的惡性循環(huán)就此形成。地球系統(tǒng),已經(jīng)進入了某種自我強化的失控模式,過去,近海的海冰還像一道護欄,阻擋著內陸的冰蓋。現(xiàn)在護欄沒了,一切都在加速。
![]()
科學家們一直在警告一個詞:“臨界點”。這個詞聽起來很學術,但意思很直白:一旦越過某個閾值,南極冰蓋的融化將變得不可逆轉,無論我們再做什么,都停不下來了。
那個時候,海平面會上升多少?我們目前在討論和規(guī)劃的,是應對2.5到3米的漲幅,但一旦越過臨界點,科學家警告,這個數(shù)字可能會是超過10米。一個完全重塑世界海岸線的數(shù)字。
行星尺度的宏大變化,聽起來很遙遠,但它最終會分解為一張張具體的“生存賬單”,精準投遞到不同地區(qū)、不同人群的家門口,威脅,正從抽象數(shù)據(jù)變得切身。
![]()
第一份賬單是給沿海城市的。上海、廣州、深圳、青島,這些中國最繁華、人口最密集的地區(qū),有大片低洼地帶。海平面上漲,意味著它們將直面被淹沒的風險。這不是危言聳聽。
當然,這也不是中國獨有的煩惱。在地球的另一端,新加坡和荷蘭,這兩個以精明和堅韌著稱的國家,正在投入巨資修建海堤等防御工程,試圖將海水擋在門外。
第二份賬單是給內陸的,我們的視線要轉向“亞洲水塔”之稱的青藏高原,這里的冰川,是亞洲數(shù)條大江大河的源頭。數(shù)據(jù)顯示,過去三十年,喜馬拉雅和昆侖山冰川的消融速度,幾乎翻了一番。
這會帶來一種殘酷的雙重打擊。初期融水暴增,下游地區(qū)將面臨毀滅性的洪水。而幾十年后,當冰川徹底萎縮,水源將走向枯竭,威脅整個區(qū)域的用水安全。全球大約三分之二的灌溉農(nóng)業(yè)區(qū),都會受到這種冰川退縮和降雪模式改變的沖擊。
第三份賬單藏在我們的食物里。讓我們回到那座即將融化的A23a冰山。它釋放的萬億噸淡水,會瞬間改變周圍海域的鹽度和溫度,這種變化,對于一種微小的生物磷蝦是致命的。
磷蝦是南極生態(tài)鏈的絕對起點。沒了它,依賴它為食的魚類、企鵝、海豹都會陷入饑餓。這種擾動會像漣漪一樣,通過洋流,最終影響全球的漁業(yè)分布。我們餐盤里的海鮮,可能因此變得更少、更貴。
最后一份賬單,是關于我們最基本的口糧。這筆賬算起來很簡單:全球平均氣溫只要再升高2℃,就可能導致熱帶和溫帶地區(qū)主要糧食作物,比如水稻、玉米、小麥的產(chǎn)量顯著下降,問題將從“我們今天吃什么”,變成“我們明天還有沒有得吃”。
![]()
面對如此清晰的物理信號,如此具體的生存賬單,人類社會的集體應對,卻顯得緩慢、分裂,甚至荒謬。我們擁有前所未有的強大能力,卻在最關鍵的行動上猶豫不決。
這種反差簡直是魔幻的。一方面,我們擁有中國的“風云”系列衛(wèi)星,歐洲的“哨兵”衛(wèi)星,美國的NASA,我們可以用像素級的精度,實時觀察每一塊冰層的變化,我們能“看見”地球的呻吟。
但在另一邊,我們的集體行動卻笨拙得可笑。一些國家修建海堤,但所有人都明白,這不過是“杯水車薪”,只能延緩,無法根治。我們好像一群拿著高精度顯微鏡的原始人,能看清病毒的每一個細節(jié),但應對方法卻只是跳大神。
![]()
更深層的原因是共識的脆弱和利益的沖突,國際社會在努力,比如設立“世界冰川日”,試圖凝聚一點共識,但強大的力量卻在另一個方向“猛踩油門”。
美國前政府就曾試圖廢除環(huán)境限制,公開擁抱化石能源。在國際氣候談判的牌桌上,發(fā)達國家的歷史排放責任,本是板上釘釘?shù)氖聦崳瑓s成了一個可以討價還價的博弈籌碼。
這種分裂甚至滲透到了對事實本身的認知上。當科學家們拿出冰川消融的數(shù)據(jù)時,竟然還有陰謀論的聲音在質疑,這背后是不是有什么數(shù)據(jù)操縱,是不是為了某種地緣政治目的而夸大了威脅。
![]()
為什么會這樣?一種深刻的認知偏差在作祟,科學家稱之為“時差”和“溫差”。
對于太平洋島國的居民來說,氣候危機根本不是未來時,而是現(xiàn)在進行時。他們的家園正在被上漲的海水一寸寸吞噬,這是致命的。
但對于許多生活在發(fā)達國家的民眾而言,危機感要模糊得多。他們的感受,可能僅僅是夏天變得更熱了一點,空調電費變得更高了一些。這種感受并不致命,也就難以激發(fā)出同等規(guī)模的行動決心。
![]()
自然的“快時鐘”和人類社會的“慢時鐘”,在這里發(fā)生了致命的錯配。
這種認知分裂的頂峰,莫過于像特朗普這樣的政治人物,公開宣稱全球變暖是一場“騙局”。當物理世界發(fā)出的警報本身,都在人類社會中被質疑真?zhèn)螘r,還談何有效的集體行動?我們仍在為警報是不是真的、該由誰來回應而爭吵不休。
![]()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