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晚上,一個異常耀眼的點,闖入了人類的地外監測系統。它的特性超出異常,以至于迫使全球227個天文臺對準它,包括最強大的太空望遠鏡和光譜儀。
![]()
這顆異常的“天外來客”,科學家將其命名為3I/ATLAS,這是繼2017年1I/‘Oumuamua(奧陌陌)和2019年2I/Borisov(鮑里索夫彗星)之后,第三個從銀河深處闖入的星際過客。
‘Oumuamua當初被發現時,它沒尾巴、沒塵埃、身形瘦削,但軌道像是個被彈弓彈出來的曲線,誰都看得出來這不是“自家人”。但它太快了,從發現到消失只有短短幾天。
3I/ATLAS目前沒有表現出‘Oumuamua那種詭異的非引力加速行為,也不像鮑里索夫那樣帶著明顯的彗尾。
![]()
? ATLAS/University of Hawaii/NASA
3I/ATLAS有什么奇特之處?
1.有明顯的彗星特征
哈勃望遠鏡于7月21日捕捉到其淚滴狀的塵埃云,甚至還有指向遠離太陽方向的微弱彗尾。后來韋布空間望遠鏡的觀測進一步揭示,其彗發富含二氧化碳,水和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釋放速率高達每秒130公斤。
有人猜測,3I/ATLAS如果是外星飛船,很可能是以CO2作為推進劑。
科學家還發現了鎳和氰化物的存在,但這些物質通常不會讓彗星發出綠色熒光,而能產生綠色熒光的關鍵分子缺失,讓科學家感到困惑。
![]()
星際彗星3I/ATLAS發綠光,科學家困惑:關鍵分子缺失
2.攜帶大量水
10月7號,天文學家確認,星際彗星3I/ATLAS正不斷向太空噴射水蒸氣——大約每秒40公斤(約每分鐘2.5噸),威力堪比全壓狀態下的消防水槍。
這是首次在星際彗星上確認探測到水的存在,這一發現改寫了天文學家的認知。與此前的“干燥型”‘奧陌陌’(‘Oumuamua)和富含碳的2I/Borisov相比,3I/ATLAS以真正的“水攜帶者”身份脫穎而出——證明了生命的基本成分可能在整個銀河系中普遍存在。
3.詭異的偏心率
天體軌道的一個重要參數叫“偏心率”。
如果偏心率是0,軌道是圓的;如果在0到1之間,就是橢圓;偏心率正好等于1,是拋物線;超過1,就是超拋物線,也就是“直接飛出去的路徑”。而3I/ATLAS的偏心率,已經遠超1。這基本等于寫在臉上:“我不是本地滴。”
3I/ATLAS的軌道平面和黃道面幾乎重合,只有5°的偏差,而且是逆行的。

重合的軌道面意味著3I/ATLAS可以很容易地調整方向來對準地球,而巨大的相對速度意味著人類想發一艘探測器過去仔細看看都不行,一方面是太晚了,另一方面對火箭的要求過高,而3I/ATLAS則可以在高速飛掠我們的時候,輕松地扔下什么重磅武器。它要是真想這么干,最合適的時間是今年的11月21日-12月5日。
3I/ATLAS到達近日點的時候正好是在太陽的背面。那么它在背面搞點小動作,地球上是完全看不到的。什么小動作呢?比如進行反向太陽奧伯斯機動——大幅度的推力改變從而停留在太陽引力束縛軌道上。在完成這個秘密動作后,就可以很輕松地轉移到地球軌道附近了。如果它想干這個,那明年3月就可以完成。
3I/ATLAS的入射方向是銀心附近。銀心附近是一個明亮的區域,地基望遠鏡在早期很難發現異常,等發現了它已經近在眼前,已經錯過最佳的發射時間,基本來不及采取防御措施了……
3I/ATLAS在訪問太陽系期間,離金星、火星、木星的距離異常地近。這意味著它只需要做很小的速度調整就可以實現對這幾顆行星的近距離飛掠,放個探測器或者利用行星的引力都很方便。其中一種可能就是它會停留在木星軌道,這在當前的太陽帆技術下就可以實現。這么大號的一個UFO整天在家門口轉悠,多可怕,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啊。
4.“過于整潔”的運行軌跡
隨機闖入的星際訪客通常會從奇怪的角度闖入,被重力甩向太陽系的各個方向。但3I/ATLAS卻幾乎完美地沿著行星軌道平面滑行——而且不偏不倚地經過木星、火星和金星附近。這未免太過巧合了。這種軌跡更像是一次有意安排的飛越航線,用于近距離考察太陽系,而不是一次隨機的闖入。
此外,掠過大型行星理論上可以實現“引力助推”——這正是人類航天器常用的機動方式,可以在不消耗額外燃料的情況下獲得加速,飛得更遠。那么問題來了:3I/ATLAS只是遵循物理規律……還是在有意利用物理規律?
![]()
5.似乎在“躲避觀測”
在穿越太陽系的過程中,3I/ATLAS將掠過三顆行星——但小心避開地球。在10月底,它將從太陽背后掠過,消失在我們的望遠鏡視野中數周。如果這個天體真的處于智能控制之下,那么這將是一個絕佳的機會,可以在“地球視線之外”進行秘密的軌道修正。這正像是一臺自知被監視的技術探測器會做的動作。
6.輕松抵御太陽風暴
大太陽耀斑?不帶怕的!最近,3I/ATLAS遭遇了一場太陽風暴,但它似乎安然無恙。至少,目前還沒有任何關于其狀態發生重大變化的報告。相比之下,2007年彗星恩克(Encke)在遭遇類似的風暴時,其磁場完全坍塌,彗尾也被徹底斬斷。
7.罕見的“反尾巴”-外星飛船的探照燈?
天文學家發現了一件奇怪的事——一條似乎指向太陽的尾巴,而不是遠離太陽。乍一看,這聽起來不可能,甚至讓一些人聯想到外星飛船的探照燈。但別擔心:這可能是一種被稱為反尾巴(anti-tail)的光學錯覺。不過反尾巴非常罕見,而在來自其他恒星系統的彗星上未發現這種現象。
![]()
Interstellar Interloper 3I/ATLAS from Hubble Image Credit: NASA, ESA, David Jewitt (UCLA)
8.旅程中的關鍵時刻
10月21日,3I/ATLAS彗星從太陽背后掠過,進入天文學家稱之為“合日”的階段——即彗星和太陽在天空中看起來非常接近的時刻。這段時間可能是彗星旅程中的關鍵時刻。
在航天學中,航天器改變航向最節能的時機,是在最接近大質量天體時——這被稱為奧伯斯效應(Oberth effect)。當航天器在最高速度點點火時,它能從周圍引力場獲得最大的加速效果。這一原理也被用于行星引力彈弓,讓探測器借助行星加速;
在宇宙尺度上,它甚至能解釋為何某些恒星會以超高速被拋出星系中心。如果3I/ATLAS是一艘巨大的母艦,它或許不會親自執行這種機動,但可能會釋放出更小的“探測器”去探索附近的行星。
10月29日,星際3I/ATLAS彗星將到達近日點——也就是距離太陽最近的位置,約1.4天文單位(約2.1億公里)。這是彗星旅程的高光時刻,也是它穿越太陽系的巔峰階段。
如今,耀眼的太陽光已掩蓋了3I/ATLAS,使其無法從地球上觀測到。預計彗星將在11月下旬重新出現在天空中。天文學家正翹首以待,期待看到3I/ATLAS在最接近太陽后會有怎樣的表現:是變亮、變暗,還是再一次帶來出乎意料的驚喜?
![]()
為什么會命名為3I/ATLAS?
這顆彗星實際上有兩個官方名稱:C/2025 N1 (ATLAS) 和 3I/ATLAS。它們看起來像是不同的天體,但實際上指的是同一顆彗星——只是命名方式突出了不同的特征。
C/2025 N1 (ATLAS) 是該彗星的臨時編號,遵循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的標準命名規則:
- C/
—— 非周期彗星;
- 2025
—— 發現年份;
- N1
—— 表示2025年7月上半月發現的第一個天體(“N”期);
- ATLAS
—— 發現項目的名稱。
3I/ATLAS 是另一種編號,也遵循IAU的命名系統,但強調其星際屬性:
- 3I
表示它是第三個確認的星際天體(繼1I/“奧陌陌”和2I/鮑里索夫之后);
- ATLAS
同樣指發現該彗星的項目。
因此,C/2025 N1 (ATLAS) 將這顆彗星歸入太陽系彗星的目錄,而3I/ATLAS 則突出了它作為星際訪客的獨特身份。兩個名字都是正確的,只是從不同角度講述了這顆彗星的故事。
為什么全球科學家如此關注3I/ATLAS?

1.古老的年齡
研究團隊估算,它的年齡可能在76億至140億年之間,遠超太陽系的年齡。這意味著3I/ATLAS可能形成于宇宙早期,攜帶了原始星際物質的化學信息。
2.龐大的體積
當3I/ATLAS首次被觀測到時,它在那個距離下顯得過于明亮。如果這些光完全來自太陽反射,那么該天體的直徑必須高達20公里——遠遠大于隨機星際巖石的預期大小。從統計學上講,首先就碰到這樣一個巨無霸的概率僅約0.0001。
其后,哈勃圖像顯示,這顆彗星呈淚滴狀,表面包裹著塵埃繭,沒有明顯的彗尾。彗核直徑估計在320米至5,6公里之間,遠低于最初假設的20公里。3I/ATLAS的質量至少是330億噸,其橢圓形彗發長達24.700公里,約為地球直徑的兩倍。
后續觀測,將其核直徑修正為不超過5.6公里。直徑起步就是5公里!這是什么概念?之前發現的星際訪客“奧陌陌”只有百米大小,“鮑里索夫”也不過1公里左右。而3I/ATLAS,比它們加起來還要大上幾千甚至幾萬倍!它不是小飛船,它是一艘母艦。
![]()
3.驚人的速度
3I/ATLAS以每秒約60公里的速度穿越太陽系,大約每小時21萬公里,是迄今最快的星際訪客。它沿著一條環繞太陽的非束縛雙曲線軌道運行,其雙曲線軌道的偏心率高達6.2,遠超奧陌陌的1.2和鮑里索夫的3.6,這表明它不會環繞太陽,而是將一閃而過。
每秒超過60公里!什么概念?遠超第三宇宙速度16.7公里每秒。繞地球赤道一圈只需要11分鐘。以這速度,北京到上海只要20秒。
4.不受太陽引力約束
在過去幾個月里,全世界227個天文臺的目光都死死鎖定著3I/ATLAS。然而,詭異的事情發生了。
韋伯太空望遠鏡清楚地看到,3I/ATLAS確實在瘋狂“掉渣”,每秒噴出足足150公斤的物質!但與此同時,它的飛行軌跡卻穩如泰山,幾乎完美地貼合純引力計算出的路線,絲毫沒有受到那股“噴氣推力”的影響。
哈佛大學一篇有爭議的文章暗示可能存在人工起源,引發了科學界的激烈批評。
![]()
5.詭異的特性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揭露了第一個令人不安的秘密。 3I/ATLAS二氧化碳與水的比例為8:1這是彗星有史以來記錄的最高值之一。要理解這個數字有多么奇怪,只需想想我們太陽系彗星的這個比例通常是1比10。NirSpec 光譜儀的觀測后來證實了二氧化碳、水和一氧化碳的存在,但比例錯誤。
我們為什么不發射飛船近距離觀測或者直接登陸呢?
想法很美好,現實很骨感。3I/ATLAS飛得太快,以地球目前的技術,飛船根本追不上,更不可能登陸上去研究。
可能有人會說,地球上最快的帕克探測器不是可以達到200公里每秒嗎,追上60公里每秒的3I/ATLAS不是輕而易舉嗎?
其實帕克是經過火箭推進和引力彈弓效應經過極為漫長的時間和路程,才能逐漸加速上來,而且帕克在靠近太陽時,只有在那個特定的“死亡俯沖”瞬間才能那么快,離開太陽后就慢下來了。3I/ATLAS則是全程保持60公里/秒的"巡航速度"。
更關鍵的是,它倆的"賽道"完全不同!帕克走的是圍繞太陽的橢圓軌道,而阿特拉斯走的是"永不回頭"的雙曲線軌道。讓帕克去追它,好比讓地面上跑的最快的去追一個天上飛的——根本不在一個次元,就算速度夠也追不上!
退一萬步說,就算能追上,以這樣的速度,不管從哪個方向都不可能登陸,只能撞毀在它上面。
![]()
如果有足夠的時間,我們能發射飛船登陸它嗎?
理論上可以,但現實中的關鍵就是"沒有足夠的時間"。當我們發現它時,它已經像一顆出膛的子彈,正在高速飛離。從立項、設計、造飛船再到發射,起碼需要10-15年,等我們準備好,它早就飛出太陽系了。
而且登陸不僅要追上,還要完美"并線"并減速,難度呈指數級增加。這就是為什么科學家們拼命想建更強大的天空監測網絡——早發現10年,我們或許才有機會攔截研究!
![]()
3I/ATLAS會對地球構成威脅嗎
正如前面提到的,3I/ATLAS消失在太陽背后時,確實有可能在無人察覺的情況下改變航線。如果新的軌跡瞄準地球,那就不是一次友好的造訪了。在這種設想中,它可能意味著一次與地球的“刻意會合”——而且潛在意圖或許并不善意。他甚至提出,人類或許必須考慮如何防御,但任何能夠跨越星際的先進技術,可能都會讓我們的防御手段形同虛設。
1977年,俄亥俄州的一臺射電望遠鏡捕捉到了一段神秘的72秒無線電爆發,如今被稱為“Wow! 信號”——這是迄今為止最有力的潛在地外文明傳輸候選信號之一。天文學家們一直無法解釋它,它數十年來都仍是一個宇宙之謎。
而3I/ATLAS可能提供線索。這顆彗星正經過當年探測到Wow! 信號的同一區域,這引發了一個問題:難道這位星際來客才是信號的真正來源?
2025年10月30日,3I阿特拉斯將達到近日點,距離太陽約1.3個天文單位,靠近火星軌道內側。隨后它將以1.8天文單位與地球擦肩而過,無撞擊風險。
3I/ATLAS的出現,不是個孤立事件,可能是“銀河系碎片來訪潮”的一個前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