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今年前三季度,我國機器人行業營收同比增長29.5%。工業機器人產量達59.5萬臺,服務機器人產量達1350萬套,均已超過2024年全年產量!
未來,機器人產業還是要堅持從“規模擴張”向“質量躍升”轉變,為實現“制造強國”戰略提供核心支撐。
我國的消費類制造業堪稱一部“大逃殺資本史”,短短20年,經歷了家電時代、手機時代、汽車時代(十五五已經不見新能源汽車)的慘烈搏殺!
現在終于來到了機器人時代!總體來看,從市場端看呈現出:補貼規模和比例越來越大,資本影響程度越來越深、產業成熟周期越來越短、制造業產量規模擴大越來越快等諸多特征!
![]()
今年前三季度,全國機器人行業營收同比增長29.5%;工業機器人產量達59.5萬臺,服務機器人產量達1350萬套,均已超過2024年全年產量。 而同期,我國汽車全年產量預計達3330萬輛,1-9月的產量超2100萬輛,這意味著機器人產能以超汽車行業的50%!
其中,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約占全球市場份額三分之一,是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應用市場,這一紀錄已經保持12年有余!
而從國際數據公司(IDC)的報道看,2024年全球商用服務機器人出貨量突破10萬臺,其中配送與清潔機器人占主導地位,中國廠商以84.7%的出貨占比領跑全球!
我們接下去就分析下這一中國速度的制造業成就:
![]()
一、產業爆發的核心驅動力
首先,肯定是政策端引導和資金支持!工信部“十四五”規劃明確2025年制造業機器人密度達500臺/萬人的目標,疊加地方政府專項補貼,形成“中央定方向、地方出實招”的政策矩陣。以新能源領域的工業機器人為例,2025年其機器人密度已達450臺/萬人,較2020年增長300%,政策推動下的產能擴張直接拉動機器人需求。2025年中央財政安排超200億元專項資金支持智能制造,其中60%以上流向機器人及自動化改造項目。
![]()
其次,我國機器人產業的核心零部件國產化率從2020年的15%提升至2025年的50%,其中核心組件,如綠的諧波的諧波減速器全球市占率達25%,成本僅為日系競品的65%,并成功切入特斯拉Optimus供應鏈;而匯川技術的伺服系統國內市占率40%,控制器自主化率90%,也已經實現“控驅一體”全鏈條覆蓋。技術突破推動產品性能提升,此外,如埃斯頓六軸機器人重復定位精度達±0.02mm,接近國際一線品牌水平,直接支撐汽車、電子等高端制造領域的自動化改造。
![]()
而且,隨著Ai技術的進步,以及市場需求的放緩、人口結構變化、原材料漲價等因素等倒逼企業加速“機器換人”,2025年,我國制造業勞動力成本同比上漲8.7%,而工業機器人均價因產業鏈成熟度提升,和同質化競爭,較2020年下降35%,投資回收期從3-5年縮短至1.5-2年。以比亞迪為例,其新能源汽車產線的機器人替代率已超80%,單條產線效率提升40%,成本降低25%。此外,新能源、光伏等新興產業擴產帶來增量需求,2025年寧德時代全球動力電池基地,就一次性新增機器人采購量超12萬臺!
![]()
二、市場競爭格局的結構性變化
由于我國已連續12余年成為全球最大機器人應用市場,2025年上半年工業機器人出口額同比增長106.67%,平均單價提升26.66%至1.0025萬美元/臺,出口市場覆蓋100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波蘭、美國、越南為前三大出口國。
并且,在特斯拉Optimus供應鏈中,綠的諧波、拓普集團等中國企業占據核心零部件供應的30%以上份額,標志著中國機器人產業已經從“跟跑”向“并跑”和局部“領跑”轉變。
此外,在我國的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也已經形成三大機器人產業集群,2025年前三季度廣東、江蘇、上海機器人產量合計占全國68%。其中,產業中心佛山更是依托“一核兩翼五組團”布局,2024年工業機器人產量占全國7%,并聯合華為等建設智算中心,為企業提供77E Flops算力支持 ,推動本地規上企業數改智轉覆蓋率超75%,成為全國標桿!
接著從產業結構看,工業機器人中六軸及以上機型占比從2020年的42%提升至2025年的65%,協作機器人、人形機器人等新興品類增速超100%。而在服務機器人領域,醫療手術機器人、農業機器人等細分市場增速也超80%!
![]()
三、當下的挑戰
在工業機器人方面,高端減速器、精密傳感器等關鍵部件國產化率不足30%,綠的諧波等頭部企業雖突破技術壁壘,但產品壽命(1.5萬小時)仍顯著低于日本哈默納科(2萬小時)。而人形機器人所需的行星滾柱絲杠、六維力傳感器等核心部件90%依賴進口,導致單機成本有時較國際品牌高15-20%。
并且,特斯拉、Meta等巨頭依托Ai領域的規模化和技術優勢,在機器人獨立思考、探索、視覺主動識別方面已經有了長足進步!比如,特斯拉已將人形機器人Optimus的訓練方式從動作捕捉轉向純攝像頭數據采集。
雖然當下中美在家用服務機器人方面差距不大,都還是依靠遙控和預編程,且我國企業在市場端相對幸福,因為訂單可以依托政府、央企、高校,但在市場化路徑和場景實用性上需要找到更具有創新的道路,否則跟著幾個巨頭的技術路徑風險還是比較大的。
![]()
而工業機器人的話,目前我國主要應用于汽車、電子等規模化生產領域,在家具噴涂、非標焊接等多品種小批量場景滲透率不足4% 。中小企業面臨“不想轉、不敢轉、不會轉”困境:30%的企業認為自動化改造成本過高,25%擔憂技術維護難度大,20%缺乏數字化人才。
因此,我國的機器人產業鏈存在典型的資本催熟特征,即在市場和品類上出現“頭重腳輕”現象:本體制造環節競爭激烈(毛利率約20%),而系統集成、運維服務等附加值高的環節(毛利率超40%)被外資企業主導。2025年國內機器人系統集成市場份額中,發那科、ABB等國際巨頭仍占據55%以上,但國產替代趨勢也在不斷加強,后續隨著地緣趨勢改變,或許整個國內市場將會迎來100%的國產替代格局!
![]()
總而言之,機器人行業取得這個成績不容易,但首先要避免供給側同質化內卷,其次未來在技術攻關、生態協同、場景拓展等方面還是要持續突破,不能因為國內訂單獲取越來越簡單,從而放棄技術創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