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永慶
![]()
閱讀吳佳駿散文集《行者孤旅》(北岳文藝出版社),覺得自己對游記散文寫作有了新的認知,這些散文讓我的閱讀視野更加宏闊,讓我的思緒如植物一樣葳蕤。這是作者的遠行和歸途,也是讀者的遠行和歸途,隨著作者筆墨的引導,去品味其描繪出的行旅中的別樣風景。
寫游記散文很難出彩,大多數作品往往流于旅游指南式的平淡敘述,缺乏深度與個性。我曾與作家李一鳴探討過游記散文的寫作,他的觀點與吳佳駿在《行者孤旅》中所展現的創作理念不謀而合。
李一鳴分析闡述了古代和現代游記散文名篇,談了游記散文寫作把握的要點:注重人文情懷的深廣性。當代游記散文的創作要涵養深切的人文情懷,用這種情懷去感知自然界、人類社會和名勝古跡;注重抒發情懷的本真性。
寫游記散文要展示自然人生,袒露真性情,表現本真。如徐志摩的游記散文《翡冷翠山居閑話》,就是試圖以“活潑無礙的心靈境地”去感受美的范例,寄寓了追求個性自由的文化心理。這種觀點正是吳佳駿作品的核心因子——他的游記散文不僅是對外在世界的觀察,更是對內心世界的反思與表達。在行走中追尋大地、萬物和生靈的美學意味,將旅行升華為一種精神的漫游,在眼中之景之外,寫出心中之景,讓讀者在文字中感受到超越地理界限的共鳴與啟迪。
《行者孤旅》是心靈放飛之書。作者通過水、雨、風、霧等意象的巧妙運用,隨著意識的流動,如同電影中的蒙太奇畫面般交織呈現,牽引著讀者的思緒自由飛揚。這些散文呼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倡導一種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的生活態度。
讀《追故鄉的人》《欖核鎮印象》《巴南冊頁》等散文,讓我想起徐志摩在《<落葉>序》中說自己的散文“不是質地太雜,就是筆法太亂或太松”,這種自我評價與吳佳駿對游記散文的見解頗為相似。吳佳駿在本書自序中也說過,游記散文不應過于追求形式的嚴謹,要注重情感的自然流露與思想的自由表達。
無論是徐志摩的“雜”與“松”,還是吳佳駿的隨意與散漫,都體現了一種對散文本質的深刻理解,不僅揭示了散文創作的獨特美學,也為讀者提供了一種更為開闊的閱讀體驗。
寫得自由而隨意,并不是不講究行文的章法,而是不刻意為之。收在這本散文集中的篇章,從行文到語言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沁源秋色》寫北方蒼涼的秋景,秋景潛入了夢境。山的靜謐,樹的博愛,水的空靈,來自于水的源頭。水的源頭是夢的方向,既在遠方,也在我們心中。文字隨著思緒游走,行文拿捏得恰到好處,且首尾呼應。
這些漫游式的散文,總能讓人心生感悟。作家汪曾祺在《談散文》中曾提到,他鐘愛弗吉尼亞·伍爾夫,尤其欣賞她那種隨心所欲的寫作風格——既讓讀者難以捉摸,又始終不離人世間的意識流散文。這種散文,同樣也是我的最愛,讓人感受到一種自然而然的閱讀快感。
(作者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