鱗次櫛比的機器裝置、干凈整潔的廠區環境、監測屏幕上躍動的數字……日前,走進中國石化九江分公司,一組鮮明的對比值格外引人注目,污水智能處理裝屏幕上實時顯示著排放水和國標水的對比值。在這里,數字化與綠色化深度融合,既守護著生產效率,也守護著藍天白云。
在九江,無論是工廠車間的綠色生產,還是文化公園的生態景觀,這座城市正以“向江圖強”的姿態,跑出一條綠色發展的新道路。
![]()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航拍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湖口段,風景如畫(李學華 攝)
綠色動能激活產業升級“新引擎”
陽光穿透九江石化廠區的塔林,這里不見傳統石化企業的濃煙與廢水,取而代之的是智能化控制室里跳動的數據、綠意盎然的廠區綠化,以及循環利用的水資源系統。
從國家級綠色工廠到智能化工企業,“生態優先”與“產業振興”并非選擇題,而是融合共生的必答題。中國石化九江分公司以科技創新為抓手,推動傳統產業“綠色轉型”、新興產業“生態賦能”,讓經濟發展的“含金量”與“含綠量”同步提升。
作為工信部首批“綠色工廠”,九江石化以“綠色低碳”“智能工廠”“黨建力量”為核心競爭力。“自2021年起,我們系統推進智能工廠建設,明確了以信息化提升全面感知、預測預警、優化協調與科學決策能力的總體目標,為綠色安全生產提供堅實支撐。”中國石化九江分公司信息中心專家唐亮介紹道。2024年,該企業還榮獲“中央企業先進集體”稱號,為行業綠色轉型樹立標桿。
![]()
中國石化九江分公司講解員現場講解污水精細化管理裝置(葉昱汝 攝)
“不讓一滴油和廢水流入長江。”這句口頭禪早已刻進九江石化每一位員工的操作規范里。
據悉,該企業在環保領域持續投入,升級環保設施,建成投運先進的污水處理廠,執行比國家標準更為嚴格的水質排放指標。通過構建“雨污分流、清污分流”體系,實現了對污水的精細化管理,確保不合格污水“零入江”。
與此同時,九江石化全面應用泄漏檢測與修復技術,配備高效的油氣回收裝置,大幅削減揮發性有機物排放,致力于打造“無異味工廠”,讓天更藍,讓水更清。
生態賦能讓千年文脈“活起來”
金風送爽,天朗氣清。漫步于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九江城區段,沿著濱江岸線行走,潯陽樓、琵琶亭、鎖江樓三座文化地標遙相呼應、連點成線。
白天,江風與綠植交織,云中棧道蜿蜒于江灘之上,琵琶書屋掩映在綠樹之間。夜晚,燈光投影技術將《琵琶行》的場景生動重現,讓“潯陽江頭夜送客”的詩詞意境躍然眼前。市民與游客沉浸其中,感受著“山水相依、人文相親”的和諧之美。
![]()
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九江城區段琵琶亭景區
(潯陽區委網信中心供圖)
九江始終堅持“共抓長江大保護、不搞長江大開發”的總體要求,遵循“千里長江最美岸線、千年潯陽文化窗口”的發展定位。
九江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副局長石泉向記者表示:“我們著力挖掘文化內涵,運用數字化手段進行呈現,并對沿江岸線進行系統生態修復與規劃,將昔日的碼頭、倉庫區轉型升級,如今已成為市民和游客熱衷的游覽打卡地。”
在九江文化基因里,始終流淌著與自然共生的智慧。如今,長江國家文化公園的建設、千年遺址的生態保護,讓“文化傳承”與“生態守護”深度融合——既守護文化遺產的“形”,也延續生態和諧的“魂”,讓千年文脈在綠色發展中煥發新生。
長江國家文化公園九江城區段,是這場“文化+生態”融合實踐的縮影。
來到彭澤縣,登至狄公樓頂層,憑欄遠眺,浩蕩江景便毫無遮擋地鋪展在眼前。一旁的五柳書院為仿唐風格,其“采菊東籬下”的田園情懷,與彭澤53%的森林覆蓋率的生態美景相得益彰。
“狄公樓與五柳書院是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彭澤段的核心文化地標。在生態休閑方面,我們依托兩地臨長江、近濕地的自然優勢,對周邊環境進行了系統性整治,打造了親江步道、生態綠地等休閑空間,讓長江文化公園成為市民游客放松身心、親近自然的好去處。”彭澤縣文物保護所所長程光介紹。如今,狄公樓與五柳書院已成為彭澤的熱門打卡地,實現了“文化傳承”與“生態休閑”的雙贏。
狄公樓外依長江、內連城區,可登高遠眺,融情于自然山水,情景交感。走進五柳書院,四周環境幽靜,建筑風格古色古香。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彭澤段將“生態景觀”與“人文精神”相融,達到了將文化、歷史、觀景休閑于一體的效果。
![]()
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彭澤段狄公樓景區(彭琴 攝)
全域治理筑牢長江生態“防護網”
十四五期間,九江以“全域治理”的思路,織密長江生態“防護網”——讓每一條河流清澈、每一片綠地常在,守護好長江經濟帶的“生態屏障”。
九江的生態治理,始于對工業污染的“源頭管控”。無論是中國石化九江分公司的“超低排放改造”,還是江西心連心化學工業有限公司的“循環經濟體系”,或是瑞昌市江西理文化工有限公司的“數智化綠色轉型”,都體現著九江工業企業“治污先治源”的理念。
來到九江口岸瑞昌港區公用碼頭,這座位于長江中下游武穴水道右岸的重要港口,已累計投資3.5億元,一期工程于2015年10月建成并投入使用。“自2019年運營以來,碼頭業務量從當年的64萬噸迅猛增長至去年的753萬噸,實現了超十倍的飛躍。”瑞昌港投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金生介紹,“在業務規模快速擴張的同時,我們始終將環保置于首位。”
據悉,碼頭專門設立了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站,嚴格執行“三必須”確認機制:作業前必須接收船舶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和含油污水;防污染設備必須完好;雙方須通過“船E行”APP全程確認,形成閉環管理。“我們所有數據實時上傳交通運輸部門,確保全流程可追溯、可監管。”朱金生如是說。
![]()
航拍九江口岸瑞昌港區公用碼頭運輸(魏東升 攝)
從長江岸線的綠意盎然,到產業園區的循環高效,再到文化地標的生態賦能,九江正書寫著“經濟強、文化興、生態美”的新篇章。這座長江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正用實際行動證明:守護好綠水青山,就能收獲金山銀山;傳承好千年文脈,就能激活發展動能。未來,九江將繼續以“向江圖強”的姿態,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九江智慧”。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