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九月十五將至,民間流傳的“冬天雨雪多不多,就要看九月十五”這句俗語再次引發關注。結合氣象學規律與今年氣候特征,2025年冬季我國降水情況或將呈現“南北差異顯著,階段性特征突出”的特點,看看有道理嗎?
![]()
一、“冬天雨雪多不多,就要看九月十五”
民間素有"冬雪豐歉看九月"的諺語,其中尤以"九月十五定冬雪"的說法最為精辟。這句凝結著農耕智慧的古老諺語,猶如一位歷經滄桑的老農,用最樸實的語言道破天機:農歷九月十五這天的氣象狀況,恰似自然界精心編排的冬季預告片,為整個寒冬的降水格局埋下伏筆。
當這天秋高氣爽、碧空如洗時,往往預示著冬季將延續干燥的基調;反之若見陰云密布、細雨霏霏,則如同大自然在云端寫下潦草的注腳,暗示著今冬雨雪豐沛的景象。這種氣象關聯性并非偶然,而是季風環流與大氣環流共同譜寫的協奏曲——九月下旬正值東亞大氣環流調整的關鍵期,此時的天氣系統就像一位嚴謹的指揮家,其手勢的細微變化都將影響整個冬季降水的韻律節奏。
![]()
二、千年農諺的科學內核
"九月十五定旱澇"這一凝結著農耕智慧的古老諺語,猶如一部鐫刻在時光卷軸上的氣象密碼,其科學內涵正隨著現代氣象學的發展而逐漸明晰。據《中國氣象災害大典》權威記載,農歷九月十五(公歷10月底至11月初)恰似自然界精心設置的氣候分水嶺——此時東亞上空的大氣環流正經歷著季節性的華麗轉身:西伯利亞冷空氣如同蓄勢待發的銀色軍團開始頻繁南下,而戀棧不去的副熱帶高壓則宛若金色的盾牌遲遲不肯退場。當這兩股勢力在長江流域狹路相逢時,往往上演長達旬日的"天地為幕雨作弦"的降水大戲。
氣象觀測數據如同一位嚴謹的史官,忠實地記錄著近三十載的氣候檔案:在九月十五出現顯著降雨的年份中,約七成概率預示著冬季將迎來豐沛降水,這種關聯性在江淮、江南地區表現得尤為突出,其顯著性水平高達0.05。今年最新的衛星遙感監測更揭示了一個不容忽視的信號:截至11月3日,青藏高原這片"亞洲水塔"披上了異常厚重的銀裝,積雪覆蓋面積較常年同期膨脹了15%,仿佛為冬季冷空氣南下儲備了豐沛的"水汽彈藥"。
中國氣象局的專家們通過數值模擬發現,高原積雪就像一面巨大的反光鏡,其改變的地表反照率能夠擾動大氣環流,可能使東亞冬季風強度提升10%-15%。這一發現恰似古今對話的橋梁,讓傳統農諺"觀天象而知農事"的樸素智慧與現代氣象學的"海-陸-氣相互作用"理論產生了跨越時空的共鳴。正如氣象學家所言:"當科學的顯微鏡對準民諺的結晶時,我們往往能發現其中蘊含的驚人預見性。"
![]()
三、2025年冬季氣候預測
根據國內外權威氣象機構最新研判,今年冬季我國氣候將呈現顯著的"南澇北旱、前暖后冷"格局,且極端天氣事件發生概率顯著增加。在降水分布方面,國家氣候中心多模式集合預測系統顯示,受副熱帶高壓異常偏強影響,江南、華南等南方地區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將異常偏多20%-30%,其中湖南中北部、江西北部及浙江西部等地區可能出現持續5-7天的雨雪冰凍復合型災害,電網覆冰風險達橙色預警等級;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華北平原及西北東部廣大區域降水持續偏少,土壤墑情監測數據表明冬春連旱概率已升至65%以上。
氣溫演變將呈現"過山車"式波動特征。世界氣象組織指出,厄爾尼諾事件的殘余效應將使12月全國大部氣溫偏高1-2℃,但伴隨北極渦旋分裂南下,2026年1月中旬至2月下旬將迎來四輪強冷空氣過程。值得警惕的是,中央氣象臺數值預報顯示,春節期間長江中下游地區可能遭遇類似2008年的持續性雨雪天氣,溫度場與濕度場的異常配置或將引發凍雨范圍擴大至湖北、安徽等7省份。
在極端天氣風險維度,廣東省氣象局衛星遙感監測發現南海海表溫度較常年異常偏高2.3℃,這種"暖池效應"將導致華南地區出現罕見的天氣"拉鋸戰":當西南暖濕氣流增強時,"回南天"現象將持續3-5天,相對濕度可達95%以上;而冷空氣南下時又易觸發強對流天氣,珠三角地區短時強降水與雷暴大風復合出現的概率較往年提升40%。這種"濕熱交替"的特殊氣候模式將對建筑施工、電力運維等領域帶來嚴峻考驗。
![]()
四、古今智慧的融合驗證
現代氣象學為流傳千年的農耕諺語賦予了嶄新的科學內涵。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王會軍院士團隊通過大數據分析揭示,當九月十五前后位勢高度場呈現顯著的"西高東低"偶極子型時,猶如在大氣層豎起一道無形的閘門,將西伯利亞冷空氣引向東亞地區,使得后續冬季降水概率陡增至75%這一顯著水平。
今年10月下旬的環流形勢圖譜顯示,歐亞大陸上空正構筑起與1954年、2008年等著名寒冬年份如出一轍的大氣"路標",這種跨越時空的相似性令人警覺。然而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氣候預測已演變為一場多維度的復雜博弈。中國工程院丁一匯院士強調,北極海冰面積以每十年13.1%的速度銳減,如同拆除了北半球的"天然冷庫",導致極渦分裂路徑產生蝴蝶效應式的改變。
2020年的典型案例就頗具戲劇性——盡管九月十五碧空如洗符合傳統"晴冬"預兆,最終卻迎來異常暖冬,這恰似大自然在提醒我們:當氣候系統的"游戲規則"發生改變時,任何經驗公式都需要用動態發展的眼光重新審視。
![]()
民間智慧與現代科技的結合,為我們提供了更立體的冬季氣候認知。盡管今年冬季雨雪可能增多,但通過科學預判和充分準備,完全能夠化挑戰為機遇。正如氣象學家竺可楨所言:“天行有常,應之以治則吉”,這正是對待傳統氣象諺語的正確態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