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素有“三九寒不寒,看九月十五”的農諺,意思是觀察農歷九月十五這天的天氣情況,可以預判冬季“三九”時節的寒冷程度。明日恰逢2025年農歷九月十五(公歷11月3日),這一古老氣象諺語再度引發關注。結合氣象科學與傳統智慧,我們不妨從多角度探究這一預兆背后的邏輯,以及今年冬季可能的氣候趨勢。
![]()
一、農諺的科學性溯源
“九月十五晴,三九凍死牛;九月十五陰,三九暖如春”等類似說法,本質上是古人長期觀察天氣規律的經驗總結。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曾指出,這類農諺在特定地域和氣候背景下具有一定參考價值。九月十五正值秋末冬初過渡期,此時大氣環流開始調整:若當天晴朗少云,往往意味著冷高壓勢力較強,大氣干燥,后續冷空氣活動可能頻繁;反之陰雨天氣則反映暖濕氣流尚活躍,冬季可能偏暖。不過現代氣象學強調,單日天氣與整個冬季氣候的關聯性需結合更多指標綜合判斷。
二、2025年九月十五的特殊性
據中央氣象臺預報,今年九月十五(11月3日)全國天氣呈現“北晴南雨”格局:華北、東北受高壓脊控制以晴天為主,黃淮至江南一帶則有弱降水過程。這種南北分化的天氣模式,使得農諺的解讀需要分區考量:
- **北方地區**:晴朗干燥符合“寒冬預兆”的傳統認知。內蒙古、黑龍江等地最低氣溫已跌破-5℃,較常年同期偏低1-2℃,可能預示今冬寒潮強度較大。
- **南方地區**:陰雨天氣與“暖冬”說法對應。但需注意,全球變暖背景下,南方冬季降水增多也可能是寒潮南下時與暖濕氣流交匯的結果,未必直接指向氣溫偏高。
![]()
三、冬季氣候的現代預測依據
比起單一日期觀察,氣象部門更依賴多重數據建模預測:
1. **拉尼娜現象**:國家氣候中心監測顯示,赤道中東太平洋已形成弱拉尼娜事件,歷史統計表明其易導致我國冬季偏冷,尤其東北、華北可能出現階段性低溫。
2. **北極海冰變化**:2025年9月北極海冰范圍接近歷史低位,可能削弱極渦穩定性,增加寒潮南下概率。
3. **積雪反饋機制**:10月青藏高原積雪偏多,將通過反照率效應加劇東亞冬季風強度。
![]()
四、今冬氣候展望與建議
綜合傳統智慧與現代科技,2025-2026年冬季可能呈現以下特征:
- **氣溫波動劇烈**:整體接近常年略偏低,但冷暖起伏大,“斷崖式降溫”與“短暫回暖”交替出現。
- **降水北多南少**:華北、東北降雪量或較常年偏多,江南華南部分地區可能出現冬旱。
- **極端天氣風險**:需防范類似2008年南方雨雪冰凍災害的局地性事件,特別是貴州至湖南一帶。
?五、生活應對指南
1. **能源儲備**:北方農村地區建議提前檢修取暖設備,適當增加燃煤、生物質燃料儲備。
2. **健康防護**: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需關注“氣溫驟降-氣壓升高”的復合影響,醫療機構可建立寒潮健康預警聯動機制。
3. **農業生產**:冬小麥種植區宜采用鎮壓保墑措施,南方露地蔬菜可推廣浮動覆蓋保溫技術。
4. **交通管理**:建議東北地區高速公路運營單位開展除冰演練,儲備環保型融雪劑。
![]()
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傳統農諺的適用性正在發生變化。中國氣象局專家指出,近二十年“暖冬”頻率增加,但極端寒潮事件強度也在上升,這種“氣候均值與極值背離”現象使得冬季預測更趨復雜。或許,“三九寒不寒”不能僅看九月十五這一日,而需動態關注整個秋季的大氣環流演變。無論如何,這份穿越千年的氣象智慧,仍為我們提供了一種理解自然節律的樸素視角。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