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加拿大國防部長比爾·布萊爾與菲律賓國防部長吉爾伯托·特奧多羅正式簽署《軍隊互訪地位協定》,標志著兩國軍事合作進入新階段。根據協議,加拿大與菲律賓可在對方領土部署軍事人員,并進一步深化國防合作。對菲律賓而言,這是繼與美國、日本、澳大利亞、新西蘭之后,與第五個國家簽署的同類軍事協定。
近年來,加拿大在南海、臺海等議題上的言行日趨活躍,與過往謹慎態度形成鮮明對比。此次與菲律賓的軍事合作,進一步印證了加拿大對印太地區的“戰略性投入”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菲律賓通過與五國簽署軍事協定,逐步構建起以美國為核心、輻射太平洋沿岸國家的“準軍事同盟網絡”,其針對中國的意圖已不言自明。
![]()
加拿大長期以來被視為美國地區戰略的“溫和跟隨者”,其軍事部署多集中于北大西洋和北極區域。然而,此次與菲律賓的軍事協定,標志著加拿大正式將戰略重心向印太傾斜。這既有美國盟友體系的推動,也有加拿大自身對印太經濟與安全利益的重新評估。
在簽約儀式上,加拿大防長雖未直接提及中國,但強調協議旨在“維護基于規則的區域秩序”。結合加拿大近年參與南海巡航、加強與日澳軍事演習等行動,可見其正試圖通過強化區域軍事存在,塑造自身作為“印太安全利益攸關方”的角色。
菲律賓已成為美國印太同盟體系中的關鍵支點。此前與美國簽署的《共同防御條約》、與日本的《訪問部隊協議》、與澳大利亞的《地位協定》以及與新西蘭的軍事合作,已形成多層次、全覆蓋的軍事合作架構。此次加拿大加入,進一步擴大了這一網絡的覆蓋范圍。
這一系列協定的核心特征在于其“互操作性”:各國部隊可依托協議快速進入菲律賓領土開展聯合訓練、裝備預置甚至協同行動。盡管菲律賓政府聲稱這些合作“不針對第三方”,但特奧多羅在簽約時所謂“抵制某個強國根據自私利益重新劃定邊界”的表述,已將其針對性表露無遺。這種“準同盟”架構雖未達到北約式的集體防御級別,但通過常態化軍事互動與制度性安排,已在事實上形成針對中國的戰略牽制。
特奧多羅在簽約儀式后的言行,進一步印證了菲律賓對華政策的轉變。在同期舉行的馬來西亞國防部長會議上,他不僅拒絕與中國代表團對話,更公開表示“不會與抨擊菲律賓的國家交談”,強調只有中國展現“善意”才愿重啟溝通。這種強硬姿態與此前菲律賓在南海問題上的策略性克制形成鮮明對比。
值得深思的是,菲律賓的底氣顯然來自外部大國的支持。當中國國防部指責菲律賓“勒索”并“破壞地區穩定”時,特奧多羅的激烈反應恰恰表明,馬尼拉已自覺獲得足夠的外部背書。這種依托外部力量強化自身立場的做法,雖可短期內提升談判籌碼,卻也加劇了戰略誤判風險——若菲律賓誤判支持國的承諾限度,可能引發更危險的對抗。
五國與菲律賓的軍事合作網絡,正在改變南海地區的戰略均衡。盡管各國均聲稱旨在“維護和平”,但軍事存在的持續加強無疑將加劇地區軍事化傾向。更值得注意的是,這種以排斥特定國家為目標的合作模式,將進一步侵蝕國家間戰略信任。
中國與菲律賓在仁愛礁、黃巖島等問題上的爭議,本質上是需要雙邊協商解決的主權與海洋權益爭端。當第三方軍事力量以“保障航行自由”之名介入時,不僅無助于問題解決,反而可能使簡單問題復雜化、雙邊問題多邊化。近期中菲海警船多次對峙的事件表明,外部軍事支持正在助長菲律賓的冒險傾向,使危機管控難度顯著上升。
加拿大與菲律賓的軍事協定,是印太地緣政治演進的一個縮影。當更多區域外國家以“維護穩定”之名加強軍事部署時,實際效果可能是制造新的分裂線與對抗前沿。對菲律賓而言,借助外部力量固然可暫時強化自身地位,但將國家安全過度外包,終將損害其戰略自主性。
對中國而言,面對日益緊密的“準同盟網絡”,既需保持戰略定力,繼續通過對話協商解決爭端,也需明確傳遞維護核心利益的決心。
當前,南海正站在新的十字路口:是走向對話合作的正道,還是滑向對抗沖突的歧途?
當特奧多羅質問“你會和抨擊你國家的人交談嗎”時,或許更應思考:真正的勇氣不在于拒絕對話的強硬,而在于面對分歧時依然選擇溝通的擔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