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構建“一局一院一中心”的中醫藥管理體系,助力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
河北新聞出版網(蔡海峰、劉國軍)10月30日,保定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舉行的“2025年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工作推進情況”新聞發布會,保定市衛健委黨組成員、副主任、市中醫藥管理局局長張國偉介紹2025年我市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工作推進情況,市醫療保障局副局長張建敏,安國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張靜,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中藥民族藥監管科科長王炳洋,易縣衛生健康局黨組書記、局長賈凌云出席并回答記者關心關注的問題。
保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中醫藥工作,相繼出臺了《保定市中醫藥發展“十四五”規劃》《保定市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實施方案》等一系列中醫藥政策性文件,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領導為組長的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試驗區工作專班。去年4月,在全省率先成立市中醫藥管理局,20個縣(市、區)均成立了中醫藥管理局,加強了人員配備;設立市中醫藥發展服務中心,負責中醫藥宣傳推廣、人才培養、科研創新等工作;調整保定市中醫藥研究院職責,開展重大疾病臨床與基礎研究;“一局一院一中心”的中醫藥管理體系,以體制機制改革激發了中醫藥發展動能,能夠更好地統籌調度中醫藥發展要素,為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體制保障。
加強文化傳承。成立中國中醫藥信息學會易水學派研究分會和劉完素研究分會,深入挖掘弘揚易水學派、寒涼學派學術思想,近年來成功舉辦了“河北省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大會”“易水學派傳承創新發展大會”“劉完素學術思想繼承與發展研討會”等中醫藥盛會,張伯禮、仝小林、谷曉紅等中醫藥知名專家到保定指導,保定中醫藥文化影響力不斷提升。
推進中醫藥文化場館建設。持續塑造劉完素、張元素、邳彤等中醫藥文化品牌,不斷提升易水學派博物館、守真中醫藥博物館、安國中醫藥文化博物館建設品質,結合二十四節氣和各類主題日開展特色活動,已累計接待各地游客20余萬人。在全市推動建設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中醫藥文化體驗場館,推動基地和場館面向群眾,為大家提供更為多元的中醫藥文化服務,今年將完成新建中醫藥文化廣場20個。
開展中醫藥文化傳播活動。舉辦“守真文化節”“易水學派中醫藥文化節”,常態化開展“中醫藥文化市集”“六進”等活動,今年以來,全市已組織開展共計300余場,受益群眾達10余萬人次,為群眾提供了豐富多彩的中醫藥文化盛宴,營造了良好的中醫藥氛圍。在全省率先開展中醫藥文化進校園工作,組織編寫中小學生《中醫藥與健康讀本》,創建省級中醫藥文化進校園特色學校13家。
持續加強高層次中醫藥人才隊伍建設,加快基層中醫藥人才培育,我市分類別、多層次、覆蓋面廣的中醫藥人才體系基本形成。全市現有中醫類別的執業(助理)醫師7603人,全市每千常住人口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0.84人。注重高層次中醫藥人才培育和引進,現國家級優秀中醫人才18人,省級優秀人才64人。建立師承教育體系,召開保定市名老中醫傳承大會,成立“易水國醫書院”“守真書院”,遴選25位名老中醫與50名中青年醫師建立師承關系;常態化開展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培訓班,開設“守真大講堂”,邀請岐黃學者、省級名中醫等名家授課,提升中醫師診療能力;1200余名臨床醫師參加“西學中”人員培訓,培養中醫館骨干人才230名。保定市中醫專科聯盟赴各縣(市、區)開展大型義診、教學查房和技術培訓,培訓基層醫務人員2000余人。各縣(市、區)依托縣域中醫適宜技術推廣中心,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培訓方式,對全市7000余名基層醫務人員開展了中醫藥適宜技術培訓。下一步,我們將依托市級指導中心牽頭6個培訓基地,分片包聯22個縣(市、區)、覆蓋全市282家中醫館,輻射轄區村衛生室及社區服務站,建設覆蓋市、縣、鄉、村四級的“1+6+N”的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體系。
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廣安門醫院保定醫院引領作用持續顯現,牽頭成立保定市中醫專科聯盟,國際醫療基地院區開診運營,組建省級中醫心血管科優勢專科集群,脾胃病科入選京津冀高水平中醫藥協同專科項目;市中醫院掛牌市中醫康復醫院,牽頭成立保定市中醫糖尿病專科聯盟,建成全省首家糖尿病“三師共管”示范門診,成立“守真堂”,遴選省級名中醫集中坐診行醫。全市15家縣級中醫醫院達到二級甲等水平,其中3家納入三級管理,14家縣級中醫醫院開展“兩專科一中心”建設。與北京市中醫院、東直門醫院、京津等10家頂尖中醫院共建醫聯體和專科聯盟。鑄牢基層中醫藥服務網底,建設中醫館282個,實現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覆蓋,能夠規范開展6類10項以上中醫藥適宜技術。全市建有國醫大師(院士)工作站9個,省級以上名老中醫傳承工作室32家。擁有國家級優勢專科建設單位3個,省級中醫優勢專科(含建設單位)86個,初步形成優勢專科集群,群眾“看上好中醫、用上好中藥”獲得感持續增強。
保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中醫藥產業發展,將現代中醫藥產業納入“7+20+N”現代化產業體系,從全市發展戰略高度推進工作落實。中醫藥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目前已形成了集中藥材種植、加工、制藥、倉儲物流、市場交易、康養旅游于一體的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在種植端,規范化種植31.6萬畝,聯合中國醫學科學院藥植所建設華北最大制種繁育基地。在加工端,聚集169家規上企業,入選國家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年精深加工飲片18.5萬噸。在商貿端,打造全流程可追溯智慧交易平臺,鏈接全國5000家藥企。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今年上半年,我市新增中醫藥領域市級企業技術中心5家,總數達32家。截至2024年底,全市中藥規上企業產值296.6億元,較2023年204.4億元增長了45%;2024年營業收入達到300.2億元,較2023年272.7億元增長了10%。
同時,以藥品準入、文化傳播、理療服務為核心的深化國際交流,在新加坡注冊大楓子油等產品、復辦中醫藥展會推廣藥膳預制菜,巴西落地藥膳餐廳及數字文化體驗館,聯合香港制定大健康產品標準,不斷推動“保定標準”國際化。
下一步,我們將以省級、國家級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為抓手,以中醫醫院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提升服務能力為中心,加強交流合作,做好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工作,推動中醫藥強市建設,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持續優化中醫藥管理體系。強化“一局一院一中心”統籌效能,建立部門協同機制與中醫藥發展專家顧問制度,支持中醫醫院牽頭建設城市醫聯體與縣域醫共體,健全多元化投入機制,鼓勵社會資本參與,保障公立中醫院投入責任落實。二是創新中醫藥服務模式。做強診療高地,繼續深入推動廣安門醫院腫瘤學科整體平移保定,打造區域中醫醫療標桿。做優康復體系,深化保定市中醫院與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合作,推進三級康復體系建設,開展康復技術“進社區、進家庭、進機構”。做精特色專科,聯合天津中醫藥大學一附院,建設保定針灸特色診療中心。做實現代服務,加強智慧中醫院、智慧中藥房、互聯網醫院建設,推動“中醫生活化、生活中醫化”落地見效。三是創新中醫藥技術傳承方法。實施百項技術推廣,建設中醫適宜技術指導中心,推動100項技術市縣鄉村四級全覆蓋。實施百名名醫傳承,建好名老中醫傳承工作室,系統整理學術思想,確保活態傳承。強化特色技術研究,依托河北大學、河北中醫藥大學等,挖掘經典名方臨床價值,推動研發應用。優化人才隊伍結構,實施中醫藥特色人才培養計劃。做強“守真堂”品牌,讓名醫資源惠及更多群眾。壯大健康食品產業,實施藥食同源提升計劃,帶動產業集群發展。四是創新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路徑。“種好藥”,打造華北中藥材制種繁育基地;“做好藥”,打造安國中藥材精深加工產業集群;“賣好藥”,打造全鏈條可追溯中藥材智慧交易平臺;“用好藥”,打造藥食同源健康食品產業集群;開展“中醫藥出海計劃”,加強同港澳地區合作,推進以香港、澳門為橋頭堡的中醫藥產業走向海外。
保定市中醫藥文化源遠流長,特色優勢突出,產業基礎扎實,發展動能強勁。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社會各界的共同關心支持下,保定中醫藥工作定能乘勢而上、再譜新篇,在服務能力上實現新跨越,在產業融合中釋放更大效能,在傳承創新中煥發新生機,為加快建設健康保定,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責任編輯:蔡海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