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德國《世界報》一篇評論火了,標題就透著糾結 ,《天才卻也殘酷 —— 中國是如何變得如此強大的?》。文章里一句 “要不是中國把所有臟活累活全給干了,歐洲今天也不會這么慘”,看似在說中國,實則道盡了歐洲當下的困境:明明是自己當年的選擇,如今卻把被動局面歸咎于別人的成功。
![]()
稀土這個聽起來有些陌生的詞匯,其實早已深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你可以把它想象成現代工業的“萬能鑰匙”或“維生素”、電動汽車的發動機、風力發電機的磁體、智能手機的核心芯片,甚至是戰斗機的關鍵部件,都離不開稀土材料。在當前全球超過85%的稀土精煉產能都集中在中國的情況下,歐洲要想發展新能源產業、實現綠色轉型,就必須面對稀土供應的現實。
德媒將稀土提煉簡單概括為中國“愿意干臟活累活”,這其實是一個極具誤導性的說法。稀土提煉遠非僅僅是體力勞動和忍受環境污染那么簡單。設想一下,從一大堆含有十幾種化學性質極其相似元素的礦石中,精確地分離出純度高達99.99%的工業級材料,這需要經過上百次復雜的化學反應和提純步驟。這根本不是“不怕臟不怕累”就能搞定的,它是一個典型的技術密集型產業,需要數十年的技術積累、大量的研發投入和大規模的工業化布局才能支撐。
![]()
中國在稀土永磁材料、鎵鍺提純等關鍵領域形成的專利壁壘和領先優勢,正是國家層面長期戰略規劃和持續投入的結晶。近年來,中國在稀土冶煉過程中也大力推行綠色環保技術,早已不是西方刻板印象中“犧牲環境換產能”的模式。反觀西方,當年正是因為覺得稀土提煉過程成本高、污染大,索性一棄了之,關閉了本國的礦山,也放棄了相關的技術研發,轉而將這一環節外包出去,只專注于利潤更豐厚的終端產品和金融服務。
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西方企業普遍奉行“降成本、提利潤”的經營理念。對他們而言,稀土提煉這種高能耗、高污染,且容易引發環保爭議的產業,是一個“燙手山芋”。而彼時的中國,正處于工業化初期,具備承接這些產業的能力和意愿。這不僅能提供大量就業機會,也能在實踐中積累技術經驗。
![]()
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西方企業為了爭奪中國龐大的市場份額,采取了“以技術換市場”的策略。在合資合作模式下,他們將稀土提煉的關鍵技術“手把手”地傳授給中方,以換取更低廉、更穩定的稀土原材料供應。這種模式在當時看來是“雙贏”,西方獲得了低成本的原材料,支撐了其電子、汽車等高附加值產業的繁榮,中國則獲得了技術和就業。
美國和澳大利亞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澳大利亞作為稀土資源大國,至今卻沒有一套像樣的稀土精煉設施,不得不將稀土礦石運到馬來西亞加工,還時不時因為環保問題被迫停產。美國也喊了多年要建立本土稀土供應鏈,投入了巨額資金,卻始終未能形成具有競爭力的實際產能。他們當年主動放棄的,不僅僅是一個具體的產業環節,更是未來全球產業鏈中的話語權和戰略主導權。
![]()
德媒文章中流露出的歐洲心態,充滿了糾結與矛盾。一方面,他們不得不承認中國在長期戰略規劃上的高瞻遠矚,甚至呼吁德國“向中國學習”,推動“戰略性再工業化”,另一方面,又嘴硬地將中國的成功歸結于“國家干預”和“低環保標準”,似乎只有這樣才能保住西方制度的“道德制高點”。
這種心理上的“認知失調”,其實正是歐洲深層焦慮的體現。他們不僅焦慮對中國稀土的過度依賴,更焦慮自身在全球產業格局中逐漸喪失主導地位。如今,歐洲大力推動綠色轉型,每一輛電動車都需要稀土永磁體,然而這些關鍵材料卻無法自給自足,只能依賴進口。
![]()
更尷尬的是,當他們試圖重建本土稀土產能時,才發現挑戰重重:建設一座現代化的稀土精煉廠,不僅需要數十億歐元的巨額投資,更要解決技術人才、環保許可、供應鏈整合等一系列復雜問題,非十年八載難以見成效。
看看美澳,即使今年剛簽署了“關鍵礦產供應協議”,聲稱要半年內投入20億美元建設供應鏈,也被業內人士一語道破:這更像一場政治秀。沒有扎實的化工基礎和技術積累,光有礦石根本解決不了問題。所謂的“擺脫對華依賴”,在短期內只可能停留在口號層面。歐洲現在也面臨同樣的困境:當年享受了中國廉價稀土帶來的紅利,如今想回頭重新掌握主動權,卻發現自己早已親手堵死了來路。
德媒將中國的“強大”描述為“殘酷”,理由是中國產能沖擊了全球市場。然而,這背后更深層的問題是:中國一直是在西方主導的全球化規則下參與競爭。只是當中國運用同樣的規則,成功站上全球產業鏈的上游時,西方反而開始抱怨“不公平”了。
![]()
西方國家曾憑借“自由市場”和“全球分工”的邏輯,賺得盆滿缽滿,將那些高污染、低利潤的環節轉移到發展中國家,自己則牢牢掌控著高附加值、高科技的頂端。但他們似乎忘記了,全球化并非單向的施舍,而是雙向的流動和學習。你能夠轉移產能,別人就能夠積累技術。
中國用幾十年時間,將曾經的“下游環節”打造成了如今的“核心優勢”,這并非破壞規則,而是在規則框架內實現了自身的崛起。歐洲今天的“慘”,在于當年的戰略短視。一次次地在短期利益和長期戰略之間,選擇了前者,一次次地放棄對核心產業的布局和投入,最終導致了今天的產業空心化和戰略依賴。
說到底,稀土領域的競爭,從來不是“誰更愿意干臟活累活”的簡單較量,而是“誰更愿意為未來投資,誰更有戰略眼光”的深刻比拼。中國的成功,是國家意志、長期規劃與市場規律有機結合的必然結果。歐洲如果真想改變現狀,僅僅是反思還不夠,更需要放下過去的傲慢和偏見,真正看清競爭的本質,并非他人太過強大,而是自己當年放棄了成長的機會。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