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0月28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會見荷蘭外交大臣時,拋出一番算計滿滿的表態。
他一邊說什么 “烏克蘭沒有任何直接向中國施壓的辦法”,一邊又迫切呼吁 “特朗普能跟中國談判、達成讓中國減少俄羅斯能源進口的協議”。
這種“自認無力卻點名求助”的矛盾姿態,看似戲劇性十足,實則隱藏著一番精心算計。
![]()
“無法施壓中國”這句話雖然坦誠,但這不是澤連斯基的自我否定,而是小國外交中“示弱藝術”。
因為在國際政治舞臺上,實力差距決定話語分量,烏克蘭與中國在綜合國力、國際影響力上的鴻溝顯而易見。
而澤連斯基的清醒認知,本質上是一種策略性妥協。
他主動放棄“強硬施壓”的虛幻姿態,轉而以所謂的“弱者形象”發聲,實際上暗藏兩層深意。
其一,通過承認自身實力局限,博取同情。
其二,以“無力者”的身份發出呼吁,將中國置于“有能力影響局勢卻選擇旁觀”的輿論聚光燈下,為后續的輿論施壓埋下伏筆。
![]()
這種以退為進的外交手法,在歷史上并不鮮見。
說白了,澤連斯基這就是試圖用實力上的“矮姿態”換取道義上的 “高站位”,讓烏克蘭的訴求獲得更多國際共鳴。
如果說“無法施壓”是鋪墊,那么“希望美國做到”則是澤連斯基真正的殺招。
這番看似簡單的點名,實則包含了捆綁中美、輿論施壓、轉移焦點的三重算計,每一步都精準踩在大國博弈的節點上。
第一、澤連斯基將中國議題主動拋給美國,本質上是一場精心設計的“權力借代”。
他清楚地知道,在當前國際格局中,唯有美國具備與中國進行戰略博弈的實力,也唯有美國能通過施壓影響中俄關系。
![]()
他以“印度因美歐制裁減少俄石油進口”為例,更是精準擊中了美國的政策偏好。
而且澤連斯基的提議,更是試圖將中美博弈與俄烏沖突深度捆綁,讓烏克蘭從大國對抗中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
第二、澤連斯基在公開場合將“中國是否施壓俄羅斯”列為結束戰爭的關鍵變量,實則是在編織一套有利于烏克蘭的國際敘事。
這種輿論操作的殺傷力不容小覷。
盡管中國外交部多次駁斥這一類“莫須有”言論,但在信息繁雜的國際輿論場中,重復的指控往往能形成認知慣性。
澤連斯基正是利用這一點,試圖通過公開喊話對中國進行施壓。
當然,澤連斯基不管有什么算計,都不可能成功。
中方的立場早已明確且堅定。
針對澤連斯基的不實指控,中國外交部早就曾駁斥,強調中方始終基于是非曲直秉持中立立場,致力于勸和促談。
![]()
對于“施壓俄羅斯”的呼吁,中方顯然不會妥協 —— 一方面,中俄關系建立在不結盟、不對抗的基礎上,中方不會干涉俄羅斯的核心利益;
另一方面,跟俄羅斯做生意的,又不是只有中國,包括美國和歐盟也跟俄羅斯維持一定的生意,中國憑什么犧牲自己的利益俄羅斯呢?
更何況,這種施壓不僅起不到促成停火的作用,反而只會讓局勢變得更糟糕。
而且美國也不可能被烏克蘭慫恿。
說白了,對于美國而言,如果因為烏克蘭問題施壓中國,只會導致中美關系進一步緊張,進而影響在經貿、科技等領域的博弈節奏;
要知道,目前特朗普正在尋求跟中國達成新的貿易協議,他們不可能在這個問題上對中國進行強力施壓。
![]()
雖然美國此前確實有關對中國加征關稅,以此逼迫中國不購買俄羅斯能源的想法。
但需要說明的是,美國有這種想法,不是為了幫助烏克蘭,而是為了在中美談判桌上,給自己創造更多籌碼。
總之,澤連斯基的一番表態,將小國在大國博弈中的生存智慧與悲情底色展現得淋漓盡致。他用“示弱”爭取道義同情,用“點名”撬動大國力量,用“轉移焦點”換取喘息空間,每一步算計都精準而現實。
但奈何,這種算計,對于中美這種大國而言,根本起不到任何作用。
澤連斯基的“口氣”看似很大,實則是弱者最后的倔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