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碩果累累。昨日,記者走進即墨區移風店鎮女兒村,一股濃郁的生姜清香混合著泥土的芬芳撲面而來。成熟的大姜迎來了收獲季,姜農們正搶抓晴好農時,在田間地頭忙碌穿梭。他們熟練地彎腰拔姜、揮刀剪葉、徒手剝泥,一塊塊飽滿的金黃色大姜經過簡單處理后被迅速打包裝箱,發往全國各地。田埂上,裝滿生姜的麻袋鼓鼓囊囊,貨車引擎的轟鳴與農戶們的歡聲笑語交織在一起,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大沽河畔的“姜村”傳奇
女兒村坐落于大沽河旁,水土資源得天獨厚,擁有100多年的生姜種植歷史,是即墨區名副其實的“大糧倉”和“菜籃子”。關于村名的由來,還流傳著一段古老的傳說:唐朝時,一位官員在汛期進村訪查民情,發現村里青壯男丁皆在大沽河堤壩上防汛,村中僅剩婦孺孩童,官員便稱此村為“女兒村”。這一稱呼沿用至今,也為村子增添了幾分傳奇色彩。
![]()
即墨區移風店鎮女兒村的村民展示剛收獲的生姜。
走進女兒村的生姜種植基地,腳下的黑土地肥沃松軟,一片片整齊的姜地綠意盎然,郁郁蔥蔥的姜葉層層疊疊,莖粗葉肥,微風拂過,濃郁的姜香隨風飄散,沁人心脾。“咱這里土好水好,種出來的大姜自然差不了。”正在地里勞作的村民李松舉笑著對記者說。
李松舉是女兒村的種姜大戶,有著20多年的種姜經驗。前幾天下了幾場秋雨,田野里空氣清新,土壤也變得格外松軟,正是收獲生姜的最佳時機。只見李松舉將手中鐵叉輕輕插入姜壟,一撬一掀,一株飽滿的大姜便破土而出;他的妻子緊隨其后,麻利地清理姜上的泥土,剪掉多余的枝葉。“你看這姜,個頭大、形狀好,聞著就香!”李松舉拿起一塊生姜,自豪地說道,今年他一共種植了20畝露天大姜,畝產量均達到10000斤,按照當前行情,一畝地能收入2萬余元,20畝地的收入超過40萬元。
說到生姜豐收的秘訣,李松舉坦言,除了自然條件,科學種植和用心管理也很關鍵。“我一直堅持用雞糞、豬糞等有機肥,雖然成本比化肥高一些,但種出來的生姜分量足、口感好、外形俊,不愁賣不上好價錢。”他說,自己之前也嘗試過施化肥,但種出的生姜不僅味道寡淡,還容易出現畸形。十幾年來,他一直堅持使用有機肥。正是這份對品質的堅守,讓女兒村的生姜積累了良好的口碑。
抱團發展延伸生姜產業鏈
在女兒村,像李松舉這樣的種姜農戶還有很多。全村360多戶人家,一半以上從事生姜種植,目前全村大姜種植面積2000多畝,年產值穩定在5000萬元至6000萬元,生姜已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核心特色產業。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女兒村的村民們抱團發展,不僅延伸出姜糖、姜粉等深加工產業鏈,更依托田園綜合體,走出了一條集種植、加工、銷售與鄉村旅游于一體的致富路。
“以前沒成立合作社時,大家各自為戰,種出來的生姜品質參差不齊,收購商將價格壓得很低。”女兒村黨支部書記李成秋回憶道,“行情好的時候還能賺點,遇到價格低迷,很多姜農只能眼睜睜看著生姜爛在地里。”為了改變這一局面,在村黨支部的牽頭下,女兒村姜農聯合成立了青島春華秋實農民專業合作社,將分散的農戶組織起來,統一提供種子、化肥、技術指導,統一收購、統一銷售,形成了規模化、標準化的種植模式。
合作社成立后,首要任務就是提升生姜品質。他們邀請農業專家進村指導,推廣綠色種植技術,規范有機肥使用標準,從源頭上保證生姜的質量。同時,合作社還注冊了“女兒村牌”商標,讓本地生姜有了自己的“身份證”。“有了品牌,我們的生姜在市場上更有競爭力了,價格比普通生姜每斤能高出一兩毛錢。”李成秋說。
![]()
村民在生產車間加工姜糖。
為了讓生姜賣出更高的價錢,合作社開始琢磨延伸產業鏈,發展生姜深加工。經過反復試驗和研發,他們成功推出了姜糖、姜粉、姜豆、姜汁、姜片、姜絲、姜酒等一系列深加工產品。“原來一斤生姜只能賣兩三塊錢,加工成姜糖、姜粉后,附加值能翻好幾倍。”合作社社員李大媽拿著一袋包裝精美的姜糖介紹道,“這些產品不僅在本地超市、特產店熱銷,還通過電商平臺賣到了全國各地。”
如今,女兒村的生姜產業已形成一條從種植、加工到銷售的完整產業鏈,村民們的收益也實現了翻倍增長。“以前只靠賣鮮姜,一年到頭忙下來,除去成本賺不了多少錢;現在好了,鮮姜能賣錢,加工品更賺錢,我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李松舉笑著說。此外,合作社還建立了完善的窖藏體系,提高生姜保鮮技術,有效規避了市場風險。
打造全國知名的生姜品牌
從百年種姜歷史到規模化種植,從單打獨斗到抱團發展,從單純賣鮮姜到產業鏈延伸,再到農旅融合發展,女兒村的生姜產業不斷升級,村民們的腰包越來越鼓,村子的面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今的女兒村道路寬敞整潔,房屋錯落有致,文化廣場上村民們載歌載舞,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以黨建為引領,以合作社為紐帶,以生姜產業為核心,以鄉村旅游為抓手,推動村子發展再上新臺階。”李成秋信心滿滿地說,他們計劃引進更多農業科技人才,推廣智慧農業種植技術,提高生姜的產量和品質;同時,進一步擴大深加工產業規模,打造全國知名的生姜品牌;還要持續完善旅游基礎設施,豐富旅游項目,讓女兒村成為青島鄉村振興的一張亮麗名片。(青島早報/觀海新聞記者 康曉歡 袁超 通訊員 張濤)
/ 延伸 /
百年姜香飄出“新味道”
除了發展生姜產業,女兒村還依托大沽河沿岸的自然資源和生態優勢,以田園綜合體建設為抓手,打造了一條集田園采摘、鄉風民情體驗、特色農產品展銷、生態農業觀光、寫生攝影、科普教學、農家宴、民宿體驗于一體的鄉村生態旅游新路線。
走進女兒村的田園綜合體,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片整齊的采摘園,除了生姜,還有草莓、櫻桃、葡萄等多種果蔬,游客可以親手采摘新鮮的果實,體驗農耕樂趣。沿著大沽河岸邊的綠道漫步,清澈的河水、金黃的稻田、錯落的農房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田園畫卷,吸引了眾多攝影愛好者和寫生學生前來創作;村里的民俗體驗館內展示著傳統的農耕工具、手工藝品,村民們還會現場演示生姜種植、姜糖制作等傳統技藝,讓游客深入了解當地的鄉風民情。
“周末帶著孩子來這里采摘、體驗農家生活,還能品嘗到新奇的生姜宴,感覺特別好。”來自青島市區的王女士說,她是通過朋友介紹得知女兒村的,來了之后發現這里不僅風景優美,還能學到很多農業知識,下次還要帶家人來。
為了提升旅游體驗,女兒村還完善了基礎設施,修建了停車場、游客服務中心、民宿和農家餐廳。村里的民宿都是由村民的閑置房屋改造而成,保留了傳統農房的建筑風格,內部設施卻十分齊全,干凈整潔;農家餐廳則以當地特色農產品為食材,推出了生姜燉雞、姜汁豆腐、姜芽炒肉等一系列美味佳肴,讓游客大飽口福。
“我們要讓游客來了不僅能玩得開心、吃得放心,還能帶走我們的特色農產品。”李成秋說,未來女兒村將進一步整合資源,推動生姜產業與鄉村旅游深度融合,打造“生姜文化旅游節”等特色活動,吸引更多游客前來,讓村民們在發展旅游中獲得更多收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