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碩果累累。11月3日,青島市即墨區移風店鎮女兒村的生姜迎來成熟期,姜農們搶抓農時,忙著拔姜、撿姜,將剛拔出來的大姜剪掉姜葉、清除泥土后,打包裝箱,發往各地。在移風店鎮女兒村田地里,大姜的清新氣味撲鼻而來,農戶們正有條不紊地勞作著,拔姜、剪枝、剝泥,一袋袋個大飽滿、色澤金黃的大姜被運上貨車,田間地頭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
即墨區移風店鎮女兒村位于青島母親河——大沽河沿岸,有著100多年種植大姜歷史,是即墨區名副其實的“大糧倉”和“菜籃子”。相傳,唐朝時一官員汛期入村訪查,男子皆去堤壩防汛,村中只見婦孺孩童,官員遂稱此村為女兒村。女兒村由此得名,稱呼至今。今年,女兒村的很多農戶種植的露天大姜畝產量達到10000斤,一畝姜收入2萬余元。
![]()
前幾天剛下過幾場秋雨,田野里的空氣格外清新,村民李松舉和家人在自家姜地里忙著收獲生姜。雨后的土地很松軟,李松舉用叉子輕輕地松下土,一把把飽滿金黃的大姜破土而出。他的妻子則忙著給生姜清理泥土、剪枝。看著個頭碩大、形狀飽滿的生姜,李松舉古銅色的臉上掛滿笑容。據了解,李松舉今年在本村和到臨村租賃土地共種植了20畝生姜,每畝收入約2萬多元。“雖然前段時間雨水較多,但總體說來今年生姜產量高、行情不錯。”李松舉自豪地說。他之前施的是雞糞豬糞等有機肥,產出的生姜份量足,口感好。
![]()
走進移風店鎮女兒村生姜種植地,在這片炙熱的黑土地上,放眼望去,一片片整齊的姜地綠意盎然,滿地的姜葉郁郁蔥蔥、莖粗葉肥,濃郁的香味撲鼻而來。農民正搶抓時機,將成熟的生姜翻挖、除葉、去土、裝箱,一派忙碌的收獲景象。一堆堆剛挖出來的生姜色澤金黃、姜味濃郁,個個體態飽滿、色澤鮮艷,整齊地擺滿了田間地頭。新鮮的生姜香味伴著泥土芬芳撲面而來,空氣中彌漫著濃濃的辛辣味。
李松舉自豪地說,咱這地里種出來的大姜就是好,大姜種植所施的是雞糞、豬糞等有機肥,產出的生姜份量足,口感好,而且外形也很“俊”。記者了解到,正是由于該村生姜品質好,才有力確保了銷路暢通,每年10月底是生姜收獲的季節,超市的工作人員就會主動聯系來收購生姜,很多商販也會“聞”著生姜的味兒找上門來。
移風店鎮女兒村姜農成立了青島春華秋實農民專業合作社,研究出姜糖、姜粉、姜豆等產品,注冊了“女兒村牌”商標,延伸產業鏈,提高姜農收益。
移風店鎮女兒村黨支部書記李成秋介紹,大姜是女兒村農民增收的特色產業之一。全村360多戶,有一半多種植大姜。目前,全村大姜種植面積2000多畝,年產值達5000—6000萬元。為發揮好大姜的品牌效應,女兒村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不斷延伸大姜產業鏈,發展生姜深加工產業,把生姜加工成姜汁、姜粉、姜片、姜絲、姜酒等產品進行銷售,形成一條“產業鏈”,提高收益,使大姜的收益翻翻,村民們也因為種植大姜走上了致富路。“賺錢年份多,價格低迷時也有,‘姜你軍’這句話,就是這么來的。”李成秋稱。如果遇到行情低迷,村民就把姜窖藏起來,等價格高了再出手。一塊姜,全村人“吃”了30多年,現在增加了新的“吃法”。李成秋說:“好產品贏得回頭客,吃過的都回頭再來買,這個做法一定要堅持下去。但現在就是有一個問題,剛起步,都是熟人購買,成本大、產量少,價錢也不好意思多要。我們創建了網站,走電商路子,不僅僅依靠‘熟人圈兒’,而是要面向國內外銷售。”
據了解,女兒村以田園綜合體為主導,依托自然資源生態優勢,打造了一條集田園采摘、鄉風民情體驗、特色農產品展銷、生態農業觀光、寫生攝影、科普教學、農家宴、民宿體驗為一體的鄉村生態旅游新路線。
(半島全媒體記者 孫兆慧 通訊員 張濤)
來源:大眾·半島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