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舍里的對話總能戳中大學生的共同糾結:“剛收到合唱比賽通知,可排練要占晚自習時間,值得嗎?”“社團招新表上的辯論社、非遺社,跟我機械專業八竿子打不著吧?”
但這些看似“無用”的校園活動,真的毫無價值嗎?江蘇科技大學用一場場扎實的實踐,給出了響亮的答案。
![]()
作為深耕“船舶、海洋、蠶桑”特色的高校,江科大從未將校園文化活動視為點綴。前不久落幕的首屆“深藍杯”學生社區合唱比賽,便是最生動的注腳。這場以“賡續紅色血脈 唱響時代新聲”為主題的賽事,由校黨委宣傳部、學工部、團委聯合主辦,覆蓋三大校區的35支隊伍先經預賽角逐,16支佼佼者最終登上長山校區船苑劇場的決賽舞臺。小合唱編排精巧、創意十足,大合唱聲部和諧、氣勢恢宏,160 余名學子用歌聲串聯起紅色記憶與青春理想,校領導親臨頒獎的規格更顯該校對文化育人的重視。
![]()
這場比賽帶來的成長遠超歌聲本身。參賽學子坦言,反復排練中培養的集體榮譽感、舞臺上錘煉的心理素質,是專業課堂學不到的財富;紅色旋律里蘊含的精神力量,更讓“強國有我”的信念變得具體可感。這恰恰回應了那些“浪費時間” 的質疑:這類活動鍛造的是專業能力之外的核心素養,這些素養正是成為復合型人才的關鍵。
“深藍杯”并非個例,江科大早已用體系化的活動構建起育人生態。今年4至5 月舉辦的第42屆校園文化藝術節,以 “深藍筑夢強國路 ,文化啟智繪錦程” 為主題,開展了130 余項活動。
![]()
這里既有AI辦公技能創新大賽、科技魔方 PK 賽等貼合專業的競技,也有原創戲劇大賽、茶事繪畫講座等浸潤審美的體驗;既少不了棋藝大賽、宿舍風采賽等凝聚集體的活動,更有“蠶絲文化潤童心”科普、江豚保護宣講等結合學校特色的公益實踐。160余人參與博弈的棋藝賽場、融入傳統元素的舞蹈表演、舊物置換里的公益熱情,無不彰顯著學子們的參與活力。
這些活動早已打破“形式單一”的刻板印象。機械工程學院的非遺剪紙與心理健康教育相融,生物技術學院的蠶絲文化活動銜接專業特色……它們與專業競賽形成互補:專業競賽錘煉硬實力,文化活動則滋養軟實力,而后者正是江科大培養“深藍特質”人才的重要載體。
![]()
別再說校園文化活動沒用了。從合唱比賽里的精神共鳴到藝術節中的全面成長,江科大用實踐證明,這些活動不是課堂之外的“額外負擔”,而是“五育并舉” 的生動課堂。
若你期待一所能兼顧專業成長與全面發展的高校,江蘇科技大學這份“有溫度的文化育人”,或許正是你尋找的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