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不少大學生臨近畢業才匆忙修改簡歷、盲目投遞崗位,另一群學生卻早已在學校的護航下,從入學起就踩準了職業成長的節奏——這背后,藏著高校就業幫扶的“溫差”。
在江蘇科技大學,這種“溫差”被轉化為“全周期的溫暖”:從新生的職業啟蒙到畢業生的精準賦能,該校用一套貫穿始終的就業服務體系,把“就業難”的焦慮,變成了“有方向”的篤定。
![]()
剛踏入大學校門的新生,往往還帶著對專業的懵懂,對未來職業的想象更是模糊如霧。很多高校習慣將職業規劃放在大三、大四,卻忽略了“啟蒙越早,試錯成本越低”的道理。而江蘇科技大學恰恰抓住了“新生轉型期”這個關鍵節點。
2025年10月,計算機學院為2025級全體新生開展的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專題講座。輔導員陸鑫圍繞全國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展開的指導,看似是在拆解賽事規則——從校賽到總決賽的三級體系,從成長賽道的高教組、職教組到就業賽道的本科生組、研究生組,實則是在教新生“如何思考未來”。他強調的“自我認知-職業探索-路徑規劃”,本質上是幫學生打破“專業=職業”的刻板認知。
![]()
而結合AI技術賦能備賽、強調作品真實性,則是在培養學生“務實規劃”的態度。這樣的講座,讓新生剛進校園就明白:大學是“為未來蓄力四年”,這種提前建立的規劃意識,遠比畢業前臨時抱佛腳更有力量。
如果說新生階段的職業啟蒙是“播下種子”,那么針對畢業生的精準服務,就是為這顆種子“澆水施肥”,確保它能順利破土。江蘇科技大學經管學院為2025屆畢業生推出的五大舉措,看透了畢業生的“差異化需求”。
![]()
想考研考公的學生,最怕“盲目備考”,學院就打造“培訓包”:考研復試指導會從“考生視角+院校視角”雙軌切入,連調劑實戰都考慮到;考公沖刺培訓直接給出實用建議,直擊備考痛點。想直接就業的學生,愁的是“簡歷沒亮點、面試怯場”,學院就開了“簡歷門診”和“面試模擬艙”:教學生用“雇主視角”量化實習經歷,比如“參與XX項目,完成XX數據整理”比“參與項目”更有說服力;模擬面試后逐一復盤“閃光點”與“提升點”,積累面試經驗。
更難得的是對特殊群體的關照:家庭經濟困難、心理壓力大的學生,往往在就業中更自卑、更被動,學院組建“幫扶導師團”搞“一生一策”,還設“就業助航基金”“微技能特訓”,讓他們敢求職、能求職。這種“你有需求,我有回應”的精準,才是就業幫扶該有的樣子。
![]()
實際上,現在很多高校都開展就業幫扶,但判斷一所高校的幫扶是否有用,關鍵看它是否打破了“就業服務=畢業季服務”的誤區。而江蘇科技大學的過人之處,在于構建“從入學到畢業”的閉環:新生階段幫你“找方向”,避免走彎路;畢業階段幫你“補短板”,解決實際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