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火前的加沙街頭,總能看到背著水桶、在廢墟里找食物的孩子,他們的小手沒握過鉛筆,只知道為生存奔波。
可如今再走在加沙的路上,畫風變了,孩子們背著簡易書包,排著隊走向臨時課堂,晨會上還會齊聲喊著口號。
是什么讓 25 萬孩子告別街頭?原來,戰火停息后加沙重開了課堂,哪怕沒有課桌,孩子們把筆記本放在膝蓋上,也要抓住這來之不易的上學機會。
![]()
25萬學子的生存與成長轉折
停火前的加沙街頭,隨處可見背著水桶、穿梭在廢墟間的孩子,他們本該握著鉛筆的小手,卻不得不承擔起“找水、尋糧”的生存重擔。
十幾歲的孩子每天清晨就跟著鄰居阿姨去兩公里外的取水點排隊,午后還要在街頭撿拾可回收的廢品。
他們的童年沒有課堂的歡笑,只有對“下一頓飯在哪里”的焦慮,街頭的混亂與危險,時刻威脅著他們的安全與成長。
直到課堂重新開啟,這一切才慢慢發生改變,如今的加沙清晨,取而代之的是孩子們背著簡易書包、走向臨時學習空間的身影。
![]()
在努賽拉特西部的臨時課堂外,每天都能看到孩子們排隊參加晨會,他們跟著老師做伸展運動。
齊聲喊出“巴勒斯坦萬歲”的口號,臉上終于有了屬于這個年紀的笑容。
孩子們每天能按時坐在“教室”里,雖然沒有課桌,但他把筆記本放在膝蓋上,認真抄錄老師寫在黑板上的每一個字,規律的作息、知識的滋養,讓孩子們逐漸找回了成長的方向。
![]()
孩子們的回歸課堂,也給家庭和社區帶來了連鎖變化。
以前,穆罕默德的母親每天都要擔心他在街頭的安全,“總怕他遇到未爆炸的彈藥,或者被混亂的人群擠傷”,根本沒有心思做其他事。
現在孩子白天在課堂學習,她終于能騰出時間,和鄰居一起參與社區的小型重建工作,幫忙修補受損的房屋。
越來越多的家長像她一樣,因為孩子有了“去處”,開始主動參與社區事務,原本沉寂的社區慢慢恢復了活力,從戰爭后的混亂中逐漸走向穩定。
![]()
艱苦條件下的學習堅守圖景
走進加沙的臨時課堂,最讓人動容的場景,就是孩子們盤腿坐在地上,將筆記本平鋪在膝蓋上認真學習的模樣。
“膝為桌腿”不是偶然,而是超80%復課班級的常態,由于多數學校在戰爭中損毀嚴重,能用于教學的教室本就有限,更別提充足的課桌椅了。
在哈賽納學校的一間臨時教室里,52個孩子擠在不到20平方米的空間里,有的孩子共用一本教材,輪流翻看。
![]()
有的孩子只有半截鉛筆,卻依然在筆記本上寫得密密麻麻,艱苦的條件絲毫沒有消減孩子們的求學熱情。
即使教室的窗戶沒有玻璃,冷風不斷灌進來,孩子們也會主動湊到黑板前,生怕錯過老師講的每一個知識點。
課間休息時,他們不會四處打鬧,而是圍坐在一起,互相交流筆記內容,孩子們膝上的筆記本。
有的封面已經磨損,有的紙頁上還沾著灰塵,卻都寫滿了工整的字跡,每一筆每一劃,都藏著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對擺脫困境的決心。
![]()
為了讓孩子們能更好地學習,老師們也付出了額外的努力。
老師每天都會提前半小時來到教室,用石塊把黑板固定好,再把重點內容簡化成簡短的句子寫上去。
老師還從家里帶來幾塊舊墊子,分給坐在最前排的孩子,因為地面太涼,怕他們坐久了生病。
這樣的老師還有很多,他們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孩子們求學路上的守護者,用自己的行動,為孩子們撐起了一片小小的學習天地。
![]()
復課的資源調配與覆蓋智慧
要讓25萬學子重新走進課堂,絕非簡單的“開門授課”,背后是UNRWA團隊細致到每一支筆、每一處場地的資源調配。
負責復課統籌的馬哈茂德每天都要對著地圖標注:“北部要優先修復20所學校,那里有8萬孩子等著上課;南部社區場地多,先征用230處做臨時學習空間,”
針對不同區域的情況,他們采用“線下+線上”的分層模式,2.5萬住在安全區域的孩子能到臨時課堂上課。
剩下27.5萬分散在偏遠或有隱患區域的孩子,就靠社區廣播講課文、短信發練習題,確保沒人被落下。
為了湊齊學習物資,馬哈茂德和同事們跑遍了加沙的商戶,跟文具店商量,把斷鉛的鉛筆收集起來削一削再用”。
![]()
最終,他們聯合商戶湊齊了2萬本筆記本、1.5萬支筆,甚至還有熱心人捐了舊課本,讓孩子們能輪流翻看,
最讓人揪心的是師資短缺問題,戰爭讓很多教師離開了加沙,剩下的1200余名教師(含志愿者)要承擔25萬孩子的教學。
38歲的法蒂瑪老師每天要上6節課,課間還要給心理脆弱的孩子做疏導:“有時候嗓子啞到說不出話,就寫板書給孩子們看。”
為了減輕負擔,UNRWA還組織教師培訓,教他們用“游戲化教學”提高效率——比如用石子教數學、用兒歌記單詞,讓有限的師資發揮最大作用。
![]()
教育療愈戰爭創傷的精神力量
在加沙的臨時課堂里,孩子們筆記本上的文字,藏著比知識更珍貴的東西,那是戰爭無法摧毀的求學夢。
11歲的阿卜杜勒在筆記本最后一頁畫了個聽診器,旁邊寫著:“我要當醫生,治好受傷的人。”
他的父親在戰爭中失去了一條腿,這個愿望成了他每天認真學習的動力。
![]()
超70%的孩子都在筆記本上寫下了類似的心愿:“當教師教更多人”“當工程師重建家園”,這些樸素的想法,成了他們對抗創傷的精神支柱。
剛復課時總是沉默地坐在角落,直到老師帶著她和同學們一起種向日葵:“向日葵會朝著太陽長,我們也要朝著希望走。”
現在的莉娜會主動幫同學抄筆記,臉上也有了笑容,她的老師說:“有時候,同伴的陪伴、知識帶來的成就感,比單純的心理輔導更能治愈創傷。”
![]()
這種力量還在向社區蔓延,看到孩子們認真學習的樣子,家長們自發組成了護學隊。
每天早晚在路口接送孩子,街角的咖啡館老板免費給孩子們提供熱水,還在墻上貼滿了孩子們的畫作,上面寫著“我們的未來”。
加沙的街頭,原本散落的廢墟旁,如今多了背著書包的孩子、守護孩子的家長,整個社區都因為這場“復課”凝聚起來,朝著“重建家園”的目標慢慢前進。
![]()
結語
戰火停息后的加沙,25萬學子用膝蓋當課桌,在艱苦中撐起的不僅是求學夢,更是這片土地的希望。
從街頭求生到課堂學習,從資源短缺到多方共濟,從個人愿望到社區凝聚,復課早已超越教育本身,成為治愈戰爭創傷、重建生活秩序的力量。
那些膝上的筆記本、老師的堅守、社區的守護,都在訴說著:無論遭遇多大的困境,對知識的渴望、對未來的向往,永遠是照亮前路的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