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十五五”來了,就業要好起來了。
說句扎心的話,現在的就業其實一點也不難。因為市面上根本不是沒工作,而是工作太“爛”;或者說也不是工作太“爛”,而是大家都過上了好日子,不用為衣食住行發愁,在為能否享受更好的物質生活而發愁。所以大家會覺得,那些薪水低、無法滿足自己物質欲望的工作太“爛”。
同時,因為市面上崗位太多了,其實就是市場上就業缺口巨大,但是愿意從事這些工作的人太少,導致企業人手不足,又招聘不到人,于是瘋狂壓榨現有員工,形成一種非常奇葩的局面:你越壓榨我,我越不想工作;我越不想工作,企業越缺人,于是越壓榨我。
這幾句話說出來,估計大家都聽懵了吧,心里都在想:啥企業居然缺人?缺人咋還不要我呢?這博主滿嘴跑火車啊。沒關系,這個話題咱們以后探討,今天的重點是“十五五”會將這個局面扭轉過來。
這次會議說得非常清楚: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動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發展,促進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這三句話其實就是未來5年的核心邏輯:以實體經濟為根基,以智能化、綠色化為方向,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
說人話就是,要把剛才那個惡性循環變成良性循環,不再靠內卷的勞動力去拼命壓成本,而是靠產品的獨特性去贏市場,也就是靠產業升級、靠技術創新,讓企業的利潤變大。企業利潤上來了,才能有錢給員工漲工資,員工的工作積極性也就上來了,人愿意留下,企業自然能夠穩定運轉,做出的產品更好,競爭力也就更強。
產品賣得更好了,又能反過來讓企業賺更多的錢,這一來一回就變成了一個正向循環。企業靠創新賺錢,員工靠能力漲薪,整個社會的工作質量和生活質量都會一起被抬起來。
別抬杠,比如有人說企業不會漲薪。“十五五”之后,5年之后,最貴的就是人才。因為一個企業能不能活下去,不是靠產線和訂單,而是人才的連續性和產品的持續運營能力。你看,無論是索尼、任天堂、暴雪,還是任何一個能活幾十年的制造或內容公司,他們靠的不是一年做10個新產品,而是能長期把一個爆款產品運營好、規劃好。
這種持續性不是機器能替代的,它需要團隊的積累、經驗的傳承、人才的沉淀。企業想活得久,就得留得住人,而不是不停地壓榨、耗損。只有當員工能夠看到成長空間,能在一個體系里積累價值,他們才愿意留下,企業的技術和品牌才能往上走,這才是真正的高質量發展,也是“十五五”要建立的新邏輯:不是靠人力消耗去卷產量,而是靠人才積累去卷價值。
那接下來問題來了,既然“十五五”要讓就業好起來,到底哪些行業會好,哪些專業能進,哪些學歷更吃香呢?
先說行業,未來5年國家要做的核心就是把錢、資源、人導回能創造價值的地方,也就是能產出真實產品、能形成產業鏈閉環、能持續創新的行業,都會迎來一波機會。
第一個行業是制造業升級。注意,不是造螺絲、擰螺母的那種制造,而是往高端裝備、智能制造、工業機器人、航空、航天、精密儀器、芯片、材料、光電這些方向走。過去我們是“世界工廠”,“十五五”要讓我們變成“世界設備的工廠”,也就是造機器的機器。
能進去的專業主要有機械工程、自動化、材料科學、電子信息、計算機、儀器科學與工程。本科生干的是基礎實施、設備管理、生產工藝、智能制造系統這些崗位;碩士以上能進行研發、算法設計優化、創新工程、核心零部件研發;專科也能進,比如設備調試裝調、數控操作、檢測維護。未來干的是同樣的行業,但不是同樣的活:專科解決機器能不能跑,本科解決系統能不能通,碩士解決技術能不能創新。
第二個行業是新能源與綠色經濟,這是國家“十五五”的重點,新能源、新儲能、氫能、碳管理、清潔工藝、綠色制造、環保工程,這些全是接下來5年的政策托底新行業。因為國家要靠這一塊從全球產業鏈里面搶未來的利潤。
能進的專業包括電氣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新能源科學與工程、環境工程、化學工程、材料類、生態與環境科學。本科生可以在新能源企業里做項目管理、運行監測、設計、施工、設備運維;碩士能進研發中心、能源研究院做儲能材料、電化學電池系統優化;專科可以進行現場施工、巡檢、裝配、數據采集。這類行業的特點是崗位多、鏈條長,學歷越高,越靠近上游的研發端、設計端;學歷越低,越靠近中下游的執行端、應用端。但這行業的好處是,只要你能留下來就能漲工資,它不是爆發式的,而是穩定遞增式的。
第三個行業是數字化與智能化產業,包括人工智能、大模型、工業互聯網、云計算、信息安全、物聯網、嵌入式系統。這塊過去是互聯網公司的天下,但“十五五”之后,國家要把這股技術浪潮重新嫁接到實體經濟里面去,AI不再是做短視頻推薦,而是去調電網、控生產線、算工況、測能效。能進來的專業有計算機科學、軟件工程、人工智能、通信工程、數據科學、信息安全、電子信息工程。
碩士以上還是負責算法、建模、系統研發;本科負責程序實現、項目部署、智能化系統的落地;專科負責實施、測試、運維、設備管理。三層分的其實非常清楚。你可能覺得現在計算機太卷,但未來5年卷的不是寫代碼,卷的是能不能把代碼和行業結合起來。比如做AI的不懂工廠邏輯,照樣被淘汰;而一個本科生,哪怕不搞AI,只要能懂生產流程、懂數據邏輯,就能在工業數字化里面活得很好。
第四個行業是高端服務與產業配套行業。“十五五”提到的“融合化”就是在講這個:制造業得有服務業支撐,產業升級要靠管理、金融、咨詢、供應鏈體系來打通。所以未來幾年,這崗位會非常穩。對應專業包括金融學、會計學、工商管理、工程管理、物流管理、供應鏈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市場營銷、法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碩士走策略端、投融資端、企業管理端;本科走項目管理、財務、供應鏈、運營端;專科走執行、文員、貿易、客戶服務端。看起來都是文職,但其實非常吃專業,專業學的好,未來上限會非常高。注意是上限高,因為國家產業越來越復雜,需要能懂項目、懂數字、懂制度的人去協調資源。所以未來十年最吃香的白領不是在銀行柜臺數錢,而是能把工廠、客戶、資金、政策串成一個閉環的人。
第五個行業是文化內容與創意制造。別以為講實體就不講文化,國家在強調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也在強調精神消費升級,教育、體育、影視、音樂、游戲、藝術、傳媒、數字創意,這些行業仍然有生命力,只是邏輯從博眼球變成了產業化。
能進的專業包括設計學、數字媒體藝術、動畫、新聞傳媒、教育技術、影視制作、表演等。本科可以在內容公司、品牌企業里做創意、運營、策劃,更多的是進入系統化制作、教育科技、文創研究。這個行業對學歷的要求沒有那么硬,但對能力要求極高。未來5年,誰能把AI工具和內容結合起來,誰就能把創意做成標準化的產品,誰就能吃到新的紅利。
第六個行業是公共建設與民生保障。“十五五”要“質的提升、量的合理增長”,這意味著醫療、養老、教育、城市更新、交通、水利不會停滯,而是維持現狀。對應的專業包括土木工程、水利工程、交通工程、城市規劃、建筑學、生物醫學工程、臨床醫學、護理學、藥學。這些行業的特點是穩定、剛需、不可外包。本科能進現場、醫院、設計院、企業;碩士能進科研院所、醫療研究中心、藥企、咨詢機構;專科能在第一線的具體崗位操作。他們也許不富,但是最難被AI取代的群體,發現沒?
6個行業基本上覆蓋了所有的大學專業,很開心吧?但我也要潑一盆冷水:在未來這5年中,說實話,本科會重新變得稀缺。因為越來越多的人會意識到本科沒啥用,學校也會意識到,要么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提升本科生科研創新能力,要么提升本科生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
說實話,就是本科生如果不讀研,可能就干著專科生的工作,還沒專科生的薪水高。再翻譯一下,就是你要么讀碩,要么讀專。聽著扎心是吧?但這其實是好事,因為本科生的選擇面變寬了,所以更吃香了,尤其是在從事專科相關工作的時候,因為理論能力更強。如果你大學沒荒廢的話,理論能力會更強,那么企業會更喜歡。
總之,“十五五”來了,好事要來了,但并不是崗位能無腦進,依然是要靠努力去學的。大家可以看一下我前面描述的那些崗位,覺得大學里老師教的能學會嗎?學不會的話,就業依然是要被別人比下去的。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