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成都數字文創產業正以蓬勃之勢重塑城市經濟版圖。
從《王者榮耀》到《哪吒之魔童鬧海》,越來越多現象級 “成都創”“成都造”走向世界。無論是舉辦2025成都國際數字文創季,抑或召開成都國際數字文創生態伙伴大會,成都都在不斷尋找全球“新坐標”。
如今,數字文創已成為城市競速的關鍵賽道之一。據每日經濟新聞·天府文創云觀察,諸多城市正靶向發力,搶占先機。本篇文章梳理了北京、上海、杭州的數字文創“政策工具箱”,以期給中國城市提供些許借鑒。
![]()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建 攝
據對全國8.1萬家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以下簡稱“文化企業”)調查,2025年前三季度,文化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09589億元,按可比口徑計算,比上年同期增長7.9%。
其中,文化新業態特征較為明顯的16個行業小類實現營業收入48860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4.1%,快于全部規模以上文化企業6.2個百分點。
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新業態,正成為驅動文化產業增長的主力。這預示著,一個對產業培育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的“精耕細作”時代已然來臨。
產業競爭的核心,正轉向“文化+科技”、IP效應與產業生態塑造的多維度角力。在此背景下,一種更高效、更具穿透力的“精準滴灌”式政策模式,正成為多個頭部城市的選擇。
通過對北京、上海、杭州三地數字文創政策的分析,我們能看到一套共通的“政策工具箱”——找準賽道、搭建平臺、激活生態。同時,我們亦可觀察到它們演繹出的差異化路徑。
![]()
必要性:三重推力
如今,各地的政策呈現出“精準滴灌”的趨勢,而這正是推動數字文創產業發展的必然舉措。
首先是技術革命。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為代表的顛覆性技術,正以極快的速度重塑從內容生產到消費的全鏈路。為此,城市政策響應必須兼具時效性和前瞻性。
例如,2022年8月,北京發布全國首個省級《北京市促進數字人產業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搶先布局技術與標準制高點。2024年7月,上海發布《關于上海促進微短劇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試行)》(下稱若干措施),已明確鼓勵“運用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等新技術開展劇本創作”。
其次,定義產業價值高度的IP(知識產權)。當《哪吒之魔童鬧海》躋身全球影史票房榜第五時,它再次展示了頭部IP所能撬動的巨大產業價值。
在此之前,城市決策者顯然注意到了這一“爆款效應”:開始建立“以成果為導向”的評價體系。
例如,北京在《北京市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預算管理辦法》中,明確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突出”的優秀國產影片給予最高300萬元的獎勵;而杭州在《關于推進新時代杭州動漫游戲和電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下稱意見)中,更是根據票房設置了精細的階梯式獎勵。
![]()
圖片來源:新華社
最后,各地都趨向于搶抓關鍵節點,激活產業效能。
例如,杭州的意見明確提出,要通過提升“中國國際動漫節”的品牌影響力,來“吸引名企和優秀項目落戶”。這里的“動漫節”,扮演的正是鏈接全球資源、激活本地網絡的“超級節點”角色。上海則選擇用金融工具,其“文金惠”品牌旨在解決生態中具備活力但也脆弱的一環——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難題,通過提供信貸和擔保,為整個生態網絡持續輸送“養分”,保持其動態平衡與創新活力。
共性:生態營造
記者發現,京滬杭不約而同地構建起一套相似的“政策工具箱”。政府作為“生態賦能者”,通過設定規則、搭建平臺、鏈接資源,為產業的自然生長營造環境。
首先,找準賽道,提供清晰的戰略預期,明確主攻方向。
北京依托科教資源,在2025年1月發布《北京市科技賦能文化領域創新發展行動計劃》,緊抓“科技+文化”融合;上海則憑借市場敏銳度,在2024年快速切入“微短劇”這一商業風口;而杭州,則以其2022年11月更新的動漫游戲及電競產業政策,展現了長期聚焦優勢賽道的戰略定力。
其次,搭建平臺,撬動社會化資源。在資金使用上,三地均從直接“給錢”,轉向幫助企業更好地“找錢”。
比如,除了上海的“文金惠”品牌,杭州亦有市文化創意產業投資引導基金等金融工具,北京也在近年出臺《北京市推動 “文化金融+” 行動計劃(2024-2025 年)》等政策。其本質都是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引導作用,通過為企業增信、為金融機構分險,撬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產業生態。
![]()
圖片來源:新華社
最后,激活生態,形成網絡協同效應。政策的著力點,不僅是對“明星企業”的扶持,更是對產業網絡“關鍵節點”的培育。
北京支持行業協會和產業聯盟著力“建設北京動漫智庫”,以提升整個產業網絡的協同效率。上海的微短劇政策明確提出要“壯大頭部平臺功能”,并系統性地在楊浦、松江、閔行等地布局產業集群。杭州則將“中國國際動漫節”作為城市戰略的核心抓手,用一個國際性節展激活了整條產業鏈。
這三大共性,共同構成了京滬杭在數字文創領域的“精準滴灌”政策框架,它標志著城市的數字文創產業政策正從單純的要素供給,走向更成熟的生態營造階段。
個性:差異啟示
如果說“共性”展現了規律,那么“個性”則揭示了智慧。京滬杭三地,正是運用了相似的政策工具,卻因其不同的城市基因,走出了三條不同的差異化路徑,為不同類型的城市提供了借鑒。
北京的路徑是“技術策源”,一種典型的“向上游突破”。其瞄準了產業鏈頂端的技術標準與核心研發。發布全國首個“數字人”專項政策,意圖不僅是發展一個產業,更是定義一個產業。其2024年出臺的《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關于促進科技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措施》中,對企業購買AI算力服務給予的高額補貼,鮮明地體現了其“研發導向”的資源投放模式。
上海的路徑是“生態樞紐”,一種高效的“向外鏈接”。作為國際經濟、金融中心的“超級聯系人”,其政策精髓在于構建一個高效、開放、能夠鏈接全球資源的產業生態樞紐。
面對微短劇風口,上海在若干措施中,不僅系統性布局產業集群,還迅速推出“出海計劃”,對年出口額超30萬美元的企業給予重獎,其外向型、市場化的戰略導向清晰可見。
![]()
圖片來源:新華社
杭州的路徑則是“垂直深耕”,一種充滿耐心的“向下扎根”。在不具備全方位頂級資源的情況下,杭州選擇將一個選定的垂直領域,通過長期主義和精細化運營,打造成不可動搖的城市名片。其動漫游戲政策歷經多輪迭代,“成果式評價體系”也一直在精細打磨,目標是打造在垂直領域擁有絕對話語權的“單項冠軍”。
有效的數字文創政策,須是城市自身基因的投射。換句話說,必須首先回答“我是誰”——是擁有頂尖科研院所的“技術策源地”、是鏈接全球資本市場的“生態樞紐”,還是在一個細分領域具備獨特優勢的“垂直深耕者”?這是實施精準策略的起點。
在此基礎上,京滬杭的實踐共同指向的是:在數字文創產業的賽道上,有效地“精準滴灌”,能夠讓政策成為城市獨特優勢的放大器,通過找準適合自身的賽道,搭建高效的資源平臺,激活富有活力的產業生態,并構建起其他城市難以復制的“護城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