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在今年前九個月,我國日均石油進口量已突破 1100 萬桶,這一數值甚至超過了沙特阿拉伯的日產量水平,分析師推算,中國每天有100萬至120萬桶被儲存入庫。
![]()
對此,而美媒《華爾街日報》敏銳捕捉到這一動態,與此同時,《華爾街日報》還指出中國這場持續數月的囤油行動,不僅為自身筑起了能源安全屏障,還意外成了全球油價的“穩定器”
話說得還算客觀,畢竟在國際油價受地緣沖突和供需矛盾雙向拉扯的當下,中國可預期的儲備需求既避免了市場因供應過剩陷入暴跌,又防止了突發短缺引發的暴漲,實際起到了關鍵的市場緩沖作用。
![]()
國際能源署(IEA)10月最新報告就明確指出,當前國際石油市場正被兩大矛盾因素劇烈撕扯:一方面是俄羅斯與烏克蘭沖突持續發酵,美西方國家對俄石油出口的價格上限機制仍在發酵,同時對伊朗能源領域的制裁范圍進一步擴大。
這些單邊行動可能導致全球日均200萬桶以上的原油供應面臨不確定性;
![]()
另一方面"歐佩克+"的漸進式增產和中國常態化儲備增加,又從需求端和供應端共同對沖了短缺預期。
這種矛盾交織下,9月布倫特原油價格能穩定在67-69美元區間窄幅波動,中國的儲備行動功不可沒。
要知道"歐佩克+"的增產計劃從一開始就步履維艱,8個承諾增產的成員國10月實際僅能提高13.7萬桶/日產量,部分國家因投資不足、油田老化已觸及產能上限,完全解除2020年以來的減產額度預計需要12個月以上。
![]()
反觀中國,用持續穩定且透明的儲備需求平衡了市場波動,這可不是什么"搞事",而是負責任大國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的主動擔當。
中國對石油儲備的重視從來不是臨時起意,而是歷經數十年能源安全實踐形成的戰略共識。
作為全球最大的石油進口國,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長期維持在70%以上,而石油作為交通運輸、化工、制造等支柱產業的"工業血液",其供應穩定直接關系到產業鏈供應鏈安全。
![]()
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引發的石油危機仍歷歷在目,當時全球原油價格暴漲4倍,西方發達國家工業生產下降14%,日本經濟甚至出現戰后首次負增長。
如今地緣沖突、單邊制裁說來就來,歐盟已正式宣布2026年初開始全面禁止進口俄羅斯原油精煉產品,這種不顧全球能源產業鏈完整性的單邊行動,很可能導致國際石油貿易流向重構、運輸成本飆升。
![]()
在這種背景下,多一分儲備就少一分被別人"掐脖子"的風險。
而且囤油只是中國"抗風險組合拳"中的重要一環,并非孤立動作。
看看中國人民銀行每月發布的金融統計數據,9月底我國黃金儲備達2303.52噸,較年初增加67噸,雖然三季度增持幅度有所放緩,但連續12個月保持增長態勢,這是對沖美元匯率波動、維護外匯儲備安全的重要布局。
![]()
再加上糧食儲備的穩步加碼,目前我國糧食庫存消費比超過50%,遠超聯合國糧農組織設定的17-18%安全線,小麥、稻谷等口糧儲備能滿足全國人民一年以上的消費需求。
從金融領域的黃金增持到能源領域的石油儲備,再到民生領域的糧食保障,中國正在構建一個全方位、多層次的安全屏障。
![]()
這些動作看似分散,實則都是為了應對全球不確定性的系統準備,所有這些都是為了確保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穩定。
有些人可能會問,全球石油產量不是在增加嗎?國際能源署確實預計今年全球原油產量將達1.058億桶/日,較去年增長120萬桶/日,明年還會繼續增長80萬桶/日。
![]()
但產量增長不代表供應安全,非"歐佩克+"產油國如美國目前日產量約1300萬桶,已接近2019年1320萬桶的歷史峰值,頁巖油開采面臨環保限制和成本上升壓力,未來增產空間有限;
加拿大油砂產量受基礎設施瓶頸制約,日產量長期徘徊在480萬桶左右。而"歐佩克+"內部增產分歧不斷,沙特與阿聯酋在增產配額分配上的爭議尚未完全解決,尼日利亞、安哥拉等國因油田維護不善,實際產量長期低于配額。
在這種情況下,過度依賴即時進口十分危險,一旦出現地緣沖突阻斷運輸通道或出口國突然限產,國內能源供應就可能面臨斷檔風險。
![]()
中國歷來就有"未雨綢繆""居安思危"的治理傳統,這種智慧深刻體現在國家治理的方方面面。
從近年來逐步減持美元資產(截至2025年9月中國持有美債規模降至8500億美元,較2020年峰值減少2300億美元)到持續增持黃金,從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保障糧食安全到加快國家石油儲備基地建設、強化能源儲備,每一步都走得穩扎穩打、循序漸進。
我們不是要挑起什么沖突,而是要在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的復雜國際形勢中,守住自己的發展底線和民生底線。
正如國際能源署報告顯示的,7月全球石油庫存雖較年初增加1.87億桶,但仍比五年均值低6700萬桶,其中美國戰略石油儲備維持在4.5億桶的歷史低位,歐盟原油庫存也僅能滿足90天消費需求,供應端的不確定性依然存在。
![]()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儲備行動不僅為自身能源安全上了"雙保險",還通過穩定的市場需求為全球油價提供了支撐,這正是負責任大國應有的作為和擔當。
所以說,美媒盯著中國囤油大可不必過度解讀甚至刻意抹黑。中國傳統文化向來強調"不打無準備之仗",但我們的準備從來不是為了主動出擊,而是為了守護來之不易的發展成果和14億多人民的福祉。
國家層面的石油儲備行動本質上是對民生負責、對經濟負責的務實之舉,沒有任何不可告人的"戰略企圖"。
在單邊制裁、地緣沖突加劇的今天,這種未雨綢繆的智慧不僅不是全球穩定的威脅,恰恰是維護全球能源市場平穩運行的重要力量。
![]()
中國始終堅信,只有把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在風云變幻的國際形勢中站穩腳跟;
只有自身能源安全得到保障,才能更好地參與全球能源合作。這才是中國囤油行動背后最樸素、最堅定,也最經得起時間檢驗的邏輯。
參考資料:
“未雨綢繆,中國正迅速充實石油儲備”——觀察者網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