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針對一名航空安全員在體能考核過程中突發疾病、經搶救無效死亡的消息, 11月2日,南航湖北分公司在社交平臺發布情況說明稱,10月30日,公司一安全員在參加根據有關規章要求的3公里跑步體能測試時突發疾病,現場航醫及機場急救中心第一時間采取急救措施,隨后送往醫院繼續救治。經過全力搶救后,該員工不幸離世。公司已成立專項工作組,將盡全力幫助其家人渡過難關,協助處理好相關事宜。
(11月3日界面新聞)
一則簡短的情況說明,背后是一條鮮活生命的驟然逝去。38歲的航空安全員,在參加公司組織的3000米跑步體能測試時突發疾病,雖經現場航醫、機場急救中心全力搶救,最終仍不幸離世。企業迅速成立專項工作組,承諾善后,展現了對事件的處理姿態。然而,當輿論的焦點聚集于體能考核標準是否合理、現場急救是否及時時,一個更為根本和沉重的問題已無法回避:在“亡羊補牢”式的善后與流程補救之外,我們對于員工健康的“防患于未然”究竟投入了多少真正的關注與行動?
這起悲劇,絕非孤立的意外,它像一面鏡子,清晰地映照出當前許多企業在員工健康管理上存在的系統性漏洞與認知偏差。3000米跑12分30秒的硬性考核標準,對于一位38歲、可能長期處于高強度、高壓力且作息不規律的民航從業者而言,無疑是一道沉重的“體能枷鎖”。更為關鍵的是,這種“一刀切”的考核模式,缺乏對員工年齡、體質、健康狀況差異化的尊重與考量。醫學研究反復警示,30歲以上人群的運動性猝死,70%以上與潛在的心源性疾病密切相關。“只問結果、不問過程;只重達標,不察基礎”的考核邏輯本身就不合適。
痛定思痛,企業的員工健康管理必須實現從“以補救為中心”到“以預防為基石”的根本性轉變。這不僅僅是增設幾個體檢項目,而是需要構建一套科學、系統、充滿人文關懷的“大健康”管理體系。
首先,健康篩查必須走向“精準化”與“前置化”。 企業應將心血管專項檢查(如靜態與動態心電圖、心臟彩超)納入高風險崗位(如需高強度體能考核、倒班頻繁、高壓力的崗位)員工的年度必檢清單。對于40歲以上、或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長期熬夜的員工,應建立更高頻次的健康監測與評估機制。在組織任何形式的強制性體能測試或大型文體活動前,必須進行針對性的健康問詢與風險篩查,對存在潛在健康風險的員工實行“一票否決”或提供替代性、低強度的考核方案。
其次,體能考核標準必須實現“科學化”與“人性化”。 體能要求應與崗位核心能力模型緊密掛鉤,摒棄“為考而考”的形式主義。可以依據年齡、性別進行科學分段,設定差異化的合格標準。同時,探索以更能反映心肺功能本質的低強度、可持續性運動部分替代高強度的耐力跑,既達到評估目的,又顯著降低運動風險。
再者,健康管理機制需要“動態化”與“常態化”。 可以學習齊魯石化等企業的“健康伙伴”制度,在班組內建立員工互相關懷的機制,通過班前簡單的“望、聞、問、切”進行初步排查。同時,為每位員工建立“一人一檔”的電子健康檔案,動態追蹤其體檢數據、健康狀況變化,及時發出預警,并提供個性化的健康改善建議與咨詢渠道。
更深層次而言,企業需要培育一種“珍惜健康、敬畏生命”的組織文化。 管理層應率先垂范,明確傳遞“員工的健康是企業最寶貴的資產,而非成本”的價值導向。鼓勵員工主動報告身體不適,保障其休息權,杜絕“帶病上崗”、“疲勞作業”的潛規則。定期開展健康講座,普及急救知識,提升全員的健康素養與自救互救能力。
南航員工的猝死,是一記響徹社會的警鐘。它告誡所有組織:真正的關愛,不在于悲劇發生后多么完善的善后,而在于悲劇發生前多么縝密的預防;不在于統一的規章制度多么嚴格,而在于對每一個獨特個體的生命有多么尊重。將健康管理的關口前移,從源頭上構筑起堅固的生命防線,讓“預防重于補救”從一句口號真正內化為企業的核心價值與行動準則,這才是對員工最大的負責,也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最堅實根基。畢竟,任何成功的搶救,都比不上一次成功的風險規避;任何及時的補救,都無法挽回一個本可避免的逝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