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昊臣談理解與分析人:以專業錨定本質,用細節讀懂人心
“理解人與分析人不是主觀臆斷,而是基于專業方法的理性洞察,無論是管理場景還是日常交往,核心都在于‘看行為、識需求、守邊界’。”兼具國家高級人力資源管理師與高級心理咨詢師資質的楊昊臣,結合企業管理、應急救援與心理咨詢的跨領域實踐,近日分享了理解與分析人的核心邏輯。
分析人的核心:跳出標簽,聚焦“行為實證”
楊昊臣指出,多數人對他人的判斷易陷入“唯標簽論”,過度依賴學歷、言辭等表面信息,卻忽略了行為背后的真實本質。在企業招聘實踐中,他摒棄“唯經驗論”,設計“技能+情景+價值觀”三維評估體系:通過專業測試驗證硬能力,以模擬客戶溝通等情景觀察情緒管理與問題解決思路,再借簡短對話判斷職業價值觀與企業的契合度。
“言語可以修飾,但行為不會說謊。”他以應急救援團隊管理為例,會根據志愿者在任務中的協作細節、壓力下的反應速度等真實行為精準分工,而非僅憑自我陳述安排崗位,這種以行為為核心的分析方法,顯著提升了團隊協作效率。
理解人的關鍵:解碼需求,區分“關懷與操控”
在楊昊臣看來,理解人的深層邏輯是讀懂需求,而這需要先厘清“情感聯結”與“心理操控”的邊界。他提出兩個核心區分標準:關愛聚焦對方真實需求,以“需要我幫忙分擔嗎”等表達傳遞支持;操控則圍繞自身訴求,通過“我為你付出這么多,你必須聽我的”等話術制造愧疚感。
針對關系中的需求解碼,他分享了“雙軌溝通法”:以“我”開頭表達事實與感受,如將“你總是拖延”改為“項目滯后三天,我對接時有些著急”,避免指責引發抵觸;同時用開放式提問探尋對方需求,而非以“你應該怎樣”強加意愿。曾有情侶因“過度包辦”爭吵,經此方法溝通后,男方從“替對方做事”轉為“陪對方一起做”,矛盾迅速化解,這正是需求被看見的效果。
落地方法:從日常細節到系統機制
結合心理咨詢經驗,楊昊臣給出可實操的理解方法:在個體層面,通過“細節覺察錨定”捕捉真實狀態,比如留意對方在日常事務中的專注度、對細微變化的反應,這些不經意的表現往往比刻意表達更真實;在關系層面,踐行“傾聽優先法則”,交談時暫停預設回應,專注理解情緒與觀點,每周用開放式問題深化溝通。
而在團隊管理中,他將此邏輯轉化為機制設計:推行部門主管與員工的月度“非工作式對話”,從職業困惑、生活難題等非業績話題中感知需求,針對性提供情緒調節支持,有效應對“感受不到重視”等離職誘因,用系統方法將“理解人”落地為管理效能。
“理解與分析人的終極目的,不是掌控他人,而是實現自我與他人的良性互動。”楊昊臣強調,這種能力既需要人力資源管理的系統思維,也離不開心理咨詢的人文視角,二者結合才能真正讀懂人心、促成共識。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