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四川省消委會發布了關于2025年第三季度消費者投訴信息統計分析的報告,報告顯示2025年第三季度,四川省各級保護消費者權益委員會共受理消費者投訴17758件;解決12905件,投訴解決率72.67%;為消費者挽回經濟損失592.18萬元,其中因經營者有欺詐行為消費者獲得加倍賠償金額1.08萬元。全省各級消委組織接待來訪、接受消費者咨詢共計6683人次。
記者了解到,第三季度投訴按照性質劃分涉及質量問題的投訴案件5594件,占總量的31.50%;售后服務問題3244件,占18.27%;價格問題2082件,占11.72%;虛假宣傳問題1911件,占10.76%;合同問題1875件,占10.56%;安全問題1367件,占7.70%;假冒問題308件,占1.73%;計量問題284件,占1.60%;人格權益問題98件,占0.55%;其他問題(涉及多項投訴性質或難以歸類的投訴問題)995件,占5.60%。從數據來看,質量問題、售后服務、價格相關投訴位列消費者投訴前三。
從投訴商品種類分析,食品類、家用電子電器類和日用商品類的投訴占據了消費者投訴的前三位,其中家用電子類投訴與2024年同期相比呈顯著上升趨勢,食品類投訴環比下降達4.09個百分點。
按服務種類來分,生活、社會服務類,教育培訓服務及銷售服務的消費者投訴居前三位,與2024年同期相比,教育培訓服務類、電信服務類、互聯網服務類等消費投訴呈增長態勢。
繪畫、AI創作等領域培訓投訴成為新痛點
伴隨就業需求升溫與AI技術熱潮蔓延,以“輕松賺錢”為噱頭的繪畫、AI創作培訓市場迅速擴張,與此同時相關投訴量也呈爆發式增長,成為培訓行業新的亂象重災區。今年三季度教育培訓服務投訴量占投訴總量比為7.35%,與去年同期相比增長3.53%,增幅位居服務大類的第一位。
經營者以短視頻、直播等流量密集社交平臺為載體,以“月入過萬”“靈活就業”為核心賣點,搭配虛假成功案例與鼓勵式營銷話術,持續放大消費者對快速獲利的渴望,強化通過培訓就能輕松賺錢的觀念;在簽約環節,要么刻意隱瞞電子合同中退費違約金等關鍵條款,要么以“隨時可退”“不滿意全額退款”等口頭承諾誘導消費者沖動付款,甚至誘導經濟能力較弱的學生群體開通分期付款,而消費者往往在“快速增收”的誘惑下,忽略對宣傳真實性與合同細節的審查,直至學習后發現效果遠低于預期、無法實現“賺錢”目標,才察覺掉入消費陷阱,此時商家則以合同約定為由拒絕全額退款,或收取高額違約金。
省消委會提醒廣大消費者,應保持警惕,避免輕信“高薪兼職”等宣傳,理性看待低門檻高回報承諾,不盲目受虛假成功案例和鼓勵式營銷話術影響。簽約前應仔細審查電子合同中退費規則、違約金比例等關鍵條款,可要求將“隨時可退”等口頭承諾寫入合同文本,并注意留存宣傳截圖、溝通記錄等證據。選擇分期付款時需審慎評估自身經濟能力,尤其是學生群體,不應輕信“兼職收入能覆蓋分期付款”等不實承諾。相關平臺應切實履行監管責任,短視頻、直播等作為培訓宣傳的主要渠道,需嚴格核查入駐培訓機構的營業執照、辦學資質等信息,對“月入過萬”“輕松賺錢”等涉嫌虛假宣傳的內容建立前置審核機制,及時清理違規話術,同時應完善投訴響應機制,對消費者反饋的違規培訓商家,應暫停其推廣權限并協助維權。建議監管部門加大對培訓行業的巡查與整治力度,重點查處虛假宣傳、合同欺詐等行為,對多次被投訴的企業及未盡責平臺納入信用黑名單,推動培訓行業回歸以服務質量為核心的健康發展軌道。
酒店退訂糾紛依然突出
隨著在線預訂成為酒店消費的主要方式,疊加節假日出行需求的集中爆發,酒店預訂糾紛已逐漸演變為行業突出問題。從糾紛類型看,退改環節中,“未入住不可取消”“不可抗力不退費”等苛刻規則屢見不鮮;部分消費者甚至因商家系統處理疏忽遭遇“被入住”,即便提前溝通仍難以退款;履約環節中,“虛假滿房”成為商家逐利工具,不少消費者提前數月預訂的房間在節假日前夕被以“滿房”“裝修”為由單方面取消,隨后卻發現同款房型正以數倍價格重新掛牌銷售。在信息披露層面,“照騙”現象普遍,平臺展示的寬敞房型實為不足5平方米的“膠囊房”。
省消委會提醒,消費者在預訂酒店時,應仔細閱讀退改規則,特別是“不可取消”條款的具體適用情形;酒店方應嚴格履行退改承諾,完善內部管理流程,建立訂單核銷的雙重驗證機制,通過系統提示與人工審核相結合,避免因操作疏忽導致訂單誤核銷;線上平臺需加強對入駐酒店的資質審核與房源管理,完善訂單退改系統功能,確保酒店處理進度實時同步,減少因系統故障或信息延遲產生的爭議,此外,應針對酒店“虛假滿房”“房型不符”等行為建立有效處罰機制,切實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與選擇權。
預付式消費引發投訴仍多發
預付式消費是消費投訴量較大的領域。預付式消費憑借預存款可享一定程度優惠的模式,在美容美發、健身、教育培訓、家電銷售等民生領域快速普及,既能幫助經營者鎖定長期客戶,也同時為消費者帶來價格上的便利。但不少商家履約不規范、設置霸王條款、退費難等問題,預付式消費糾紛持續攀升,成為當前消費維權的高頻領域。
具體表現在:一是商家未兌現承諾,如美容保健宣稱根治病癥卻無效果、家電訂購后以優惠過期為由拒按約定送貨;二是通過格式條款限制預付卡轉讓,或收取高額轉讓費(如按合同金額15%收費),不合理排除消費者權利;三是消費者因家庭變故、健康情況等特殊情況要求退還預付余額時,商家以預付款概不退款強硬拒絕;四是商家頻繁變更經營主體,導致履約困難;五是關門歇業導致退款難仍為維權頑疾。
對此,省消委會呼吁廣大經營者應嚴格遵守相關規定,不得設置“概不退款”“高額轉讓費”等不公平格式條款,此類條款因排除消費者主要權利,依法應屬無效;應主動、清晰、全面地向消費者告知預付服務的優惠期限、服務范圍、退款規則等關鍵信息,保障其知情權與選擇權;對因家庭變故、健康問題等特殊情況提出退款的消費者,應本著誠信原則妥善協商,不得惡意推諉或變相拒絕。消費者在選擇預付式消費時,應審慎考察商家信譽,優先選擇資質健全、口碑良好的經營者;同時注意留存合同、付款憑證、溝通記錄等證據,避免輕信“口頭承諾”;若發生糾紛,應及時向消委會或“全國消協智慧315平臺”投訴,通過合法途徑維護自身權益。
虛假宣傳與退款難成為主要痛點
網絡購物的快速發展,其消費模式已成為消費者購物的重要渠道。近年來,隨著各大網絡直播平臺的普及,為消費者提供了“足不出戶享服務”的便利,但也因虛假宣傳、貨不對板、退款壁壘、未成年人誤消費等問題成為消費維權的熱點領域。具體表現在:一是直播平臺宣傳與實際嚴重不符,如夸大課程“變現效果”、售賣假冒商品;二是商家或平臺單方面取消訂單、拒絕退款,或設置“多層審核”“舉證難”等退款障礙;三是未成年人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大額消費,因監護人授權而引發糾紛;四是直播帶貨消費多為線上交易,消費者留存證據難,維權時面臨舉證困境。
對經營者而言,直播或平臺宣傳需真實、全面,不得夸大商品服務效果或售賣假冒偽劣產品;與消費者約定的退款、履約規則需明確,不得單方面取消訂單或設置退款壁壘。對平臺而言,應加強入駐商家資質審核,完善“直播錄屏存檔”和“交易憑證留存”等機制,協助消費者固定證據;同時建立高效的糾紛處理通道,避免“互踢皮球”。對消費者而言,網絡消費時應選擇正規平臺,優先使用平臺官方支付渠道(避免私下轉賬),留存直播錄屏、聊天記錄、支付憑證等證據;未成年人家長需加強監護,設置消費限額或權限。各相關職能部門要聚焦網絡消費維權,加大對虛假宣傳的整治力度,推動網絡消費環境持續優化。
全媒體記者 何馥君
來源 | 消費質量報
編輯 | 李星彤
校對 | 聶行
責編 | 張可、羅安舒
審核 | 涂偉
版權聲明 | 本文僅作分享之用。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刪除。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