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華蜂在秦嶺的千萬次振翅,不僅是采蜜的軌跡,更是給這片山脈寫就的生命詩行。
那些藏在日常里的饋贈,讓秦嶺的每寸土地都透著生機。
讓我們循著蜂鳴,探尋中華蜂與秦嶺的生態羈絆、與秦蜀古道的文明交融、與留壩人民的溫情相依,解鎖留壩的生態密碼,感受秦嶺的人文溫度,共同見證這片秘境里中華蜂譜寫的傳奇。
![]()
![]()
民國年間的臘月,秦嶺棧道的積雪把石板凍得發脆,老背夫挑著兩筐鹽巴,腰間的藤編小簍里,小心翼翼裹著半塊蜂巢蜜,這是給生病的小孫子留的,也是他翻山越嶺趕路時的「能量補給」。
腳上的草鞋早被雪水浸透,腳趾凍得發僵,每走一步,扁擔在肩膀上磨出的紅印滲著血絲,火辣辣的疼。
可他不敢停,因為山那頭村落里的人們還等著鹽巴腌菜,天黑前得盡量趕到下一個驛站。
![]()
走到山崖的一處拐角,風突然變了向,裹著雪沫子往脖子里灌。
老背夫縮了縮脖子,正要找塊巖石歇腳,卻瞥見崖壁上狼牙刺叢里,有幾點黃黑相間的影子在動——是中華蜂!這么冷的天,它們竟還在采蜜。
湊過去一看,只見蜂群貼著花瓣飛,翅膀振動的頻率比平時快了不少,像是在跟寒風「較勁」。
有幾只蜂被風吹得左右搖擺,它們卻貼著崖壁努力繞回花叢,用后腿沾起濕潤的花粉。
「這些小家伙比人還拼。」老背夫嘆了口氣,從懷里摸出一塊干硬的玉米餅,打開藤編簍,用木片輕輕刮了點巢蜜抹在餅上。
![]()
圖片來源:留壩旅游
甜意混著餅的麥香在嘴里散開,原本發緊的喉嚨松快了些,連肩膀的疼都好像輕了點。
這讓他想起開春時,自己在崖下掛的那些棒棒桶,蜂群住進去后,工蜂天剛亮就出巢采蜜,日落才歸,連雨天也不例外,就為了多攢點兒蜜。
快到傍晚,雪下得更密了,老背夫實在走不動,就靠在掛著「棒棒桶」的巖石旁歇腳。
桶里的蜂群沒動靜,卻像是給了他底氣。
![]()
村里老人說過,「蜂群在,路就安」。
歇了不到半個時辰,他發現前面的棧道上有幾只中華蜂在低空飛,像是在引路。
順著它們飛的方向走,老背夫避開了一處被雪壓垮的木棧道,終于在天黑前趕到了驛站。
![]()
后來老背夫常跟村里人說:「咱留壩人的勤勞,跟中華蜂是一個樣的。
它們在崖上筑巢、頂風采蜜,是為了蜂群活下去;咱在山里鑿路、挑貨養蜂,是為了家人過好點。這秦嶺里的日子,每一口甜,全靠‘勤’字撐著。」
![]()
圖片來源:王寧、大米、留壩旅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